我國傳統繪畫發展最早的是人物畫,仕女畫是人物畫中重要的一環,從《説苑》中敬君畫妻的故事來看,仕女畫在戰國時代已經有了相當成就。近年考古學者在長沙楚國墓葬中,發現了 "帛畫",上面畫有側身仕女,這是目前存世最早的仕女畫,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仕女早期稱作 "綺羅",南北朝時代姚最撰《續畫品》稱:"沈桀筆跡調媚,專工綺羅"。
唐代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稱:”李湊,尤工綺羅人物,為時驚絶”。
晚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 稱:"周昉,其畫佛像、真仙、人物、士女皆神品"。開始有 “士女” 之稱。
北宋郭若虛撰《圖畫見聞志》稱:五代杜霄畫士女,富于姿態,妙得周昉之旨。周文矩,工人物車馬屋木山川,尤精仕女"。仕女之稱始見北宋。
元代湯垕撰《古今畫鑑》稱: “仕女之工,在於閨閣之熊"。訂定了仕女審美標準。
閨閣之態,不是夭艷,應該是嫺雅、雍容、端莊,明乎此,對仕女畫欣賞層次當有所提昇。
傳統仕女畫是以筆墨為主,運筆作線,以線造型。由於提筆,按筆,及行筆速度急緩不同,而產生多樣筆線,這些筆法線描足以表達造型能力。
墨(包括眾色)是在形象完成之後附加上去,稱為 "設色"。先用墨線勾勒完成之後才來敷色,不敷色稱為 “白描”。傳統仕女畫無論敷色與否,並不描繪光源,陰影,明暗,投影,高光。單純的墨線勾勒,足以表出顧盼之情,而令欣賞者會意,並非客觀真實的再現。
仕女畫中服飾,以上衣下裳為原則,綜合歷代服裝,適度增減,附加環珮、帔帛、綬帶,予以美化誇張。猶如傳統戲劇服裝,不可遽認為古裝,仕女畫中服裝應視為
“畫装”,與 “戲裝” 同屬非實際服裝。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黃均著《仕女畫的研究與技法》中繪了一幅 “今天仕女畫服裝的典型式樣説明” 是綜合歷代服装而得來的,當然它不是任何一個時代的服式。
除此之外,仕女面貌如耳、鼻、眉、眼、嘴型,也與實際生態有所差距,未必合於解剖,具是以寫意手法予以誇張美化。
黃均教授談到仕女畫中的手,若從人體解剖上看,並不是那樣準確,但是畫家把手的各種動作姿態,誇張得非常美。
仕女畫之不寫實已如上述,既非寫實即應歸入寫意範疇。總之:在造型表現自然上,不講解剖而講似與不似之間,以神似為上,不講光影而講線條美與筆法美。表現物體空間,不講自然形態,立體感也不講定點焦點與滅點,而講以大觀小,折高折遠,以高覽全和散點透視。
在構圖立意上,不講直感的臨摹自然,而講以意為師,以勾勒潑墨神来之筆為美。
仕女畫是虛實相生的藝術。觸發想像,啓迪深思,浮想神往,追求美的理想,無論它筆法如何工細,仕女畫應該屬於寫意的範疇。
附圖採自黄均著:《仕女畫的研究與技法》
-- 原文刊於工筆畫學刊第二卷二期,1997年4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