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繪事周甲

記得盧溝橋事變那年,我們全家正住在天津,第二年天津水災,搬回北平老家,北平已淪陷,改為北京,我在讀初中二年級時,加入了 "雪廬畫會開始學習國畫,那年是民國二十八年(1939)。 雪廬" 在當時的北京,是一個很活躍的國畫社團,由晏少翔、鍾質夫、王心竟、季觀之幾位畫家組織的,平時傳授畫法,每年舉辦定期展覽,我從晏少翔先生學習人物畫到民國三十三年(1944)高中畢業已經有五年畫齡,也參加過五次畫展。

升學似乎已無可選擇,考入國立藝專,學校全名是:"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錄取的科系是 "繪畫科國畫組",任課的教授盡是當代名家有:黄賓虹、羅復堪、溥雪齋、溥松窗、邱石冥、趙夢朱、胡佩衡、秦仲文、劉凌滄、黃均、卜孝懷、李智超、田世光、周懷民、壽石工。次年民國三十四年(1945)暑假,日本無條件投降,沒料到藝專被改為 "北平臨時大學第八分班" 靜候接收,此刻北京又改為北平,中央接收大員遲遲不見到來,學生每天只忙著開會遊行,口號是 "反迫害" "反飢饑",我們弄不清被誰迫害了,也不知道是誰挨了餓,反正不正常上課,教授也很少到學校來了,究竟教育部派甚麼人來接收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會從北平當地請校長是沒錯的,因為我們頭上都加了一個 " 字。

此時對學校感到非常失望,不願再混下去就毅然離開了,從渴望入學到毅然離去,心情完全是兩樣不同的感受,此時更沒有考慮到學籍問题,曾有五年習畫辦展經驗,在北平中山公園董事會自己辦了一次個人畫展,希望追隨教我的前辈教授們在畫藝方面給我更多教導,這一理念首先獲得溥佺老師的贊成,只是北平大局變化每況愈下,經濟恐惶,人心浮動,已經感覺到又將變亂,全家與起南遷的念頭,一直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冬季,離開了號稱文化古都的北平來到上海,再乘船到台灣,此時已是舊曆年尾,陽曆年初。來到台灣南部偏鄙的小鄉鎮,開始離鄉背景全新的生活。

直到搬來台北居住,方知道藝專有 旅台校友會,開始參加美術活動,入選第十七、十八兩屆全省美展之後,沒有再送過作品。民國五十年(1961)藝專校友龐增瀛, 計畫在北美舉辦一系列國畫展,介紹國畫中各類畫派的畫法例如:潑墨、大寫意、兼工帶寫、工筆雙鉤 和沒骨、重彩和淡彩等,畫種則有:山水、人物、花鳥、走獸。選定了八位校友:王昌傑、鄭月波、劉業昭、邵幼軒、吳詠香、陳雋甫、吳學讓、吳文彬,在美國各大學巡迴展出,得到很好的批評,多位學長都想藉這次展覽去美國,此時我已經進入中央研究院工作,只想求得安定,沒有再作 異鄉人" 的念頭。

在中央研究院服務三十年,學到很多書本沒有的知識,是我最大收獲,有兩篇短文記述這些事,一篇刊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題目是:《在史語所的那段日子》,另一篇刊在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出版的《人事月刊》第二十八卷第二期,題目是《繪圖與作畫》。

經通動亂所得到的認識是:自己所喜好的繪畫,必須建築在安定生活上,但不必把繪畫作為謀生的職業。生活安定了畫作也多了就想再辦展覽,藉此切磋畫藝。民國五十四(1965)在臺北巿中山堂又辦了一次個人畫展,展出期間也有幾幅畫被陌生的收藏者訂去,畫展結束之後,卻有一種說不出的厭煩,對開畫展興趣索然,從此只參加聯展不再想辦個展。

這段時間參加了兩次大型合作畫,一幅是《以至仁伐至不仁圖》 是絹本大型手卷,參加畫家有:張大千、黃君壁、傅狷夫、季康、程芥子、江兆申、歐豪年、吳文彬,我畫車馬人物。另一幅是《臥薪嚐膽》是紙本大壁畫,參加畫家有:張大千、劉延濤、馮諄夫、梁又銘、陳丹誠、李奇茂、歐豪年、吳文彬、范伯洪,我只畫了一隊士兵。

那時在台灣有不少韓國留學生,其中一位李先生想邀我去韓國展覽,我對展覽雖然興趣不高,但也很想去韓國參觀 新羅文化",最後決定:畫交李先生,我只在開幕式出現,其餘時間在漢城慶州兩地參觀。在沒有畫展壓力下遊覽了南韓,也結識了多位當地藝術家,展出的作 品全部送給了主辦人。

我認為任何一種藝術,必須要得到大家的欣賞,工筆畫雖然也不乏欣貰者,只是處於快步調的現代社會,耐心欣賞工筆畫的人少了,大家齊唱求新求變,只注重變而不理會已經變成了甚麼模樣,有愈變愈怪的感覺。閲讀今年六月二十一日聯合報副刊《楊子專攔》說:

文學藝術價值,基於體現與炫示功能,體現是說明實質與事實, 炫示則在使實質與事實,透過文字、形畫、旋律而作姿、彩、音的重現,我認為任何夠水準的文學與藝術品,都不會使人看不僅。

回憶在黎明美術研究班、臺北巿立美術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前後教課有三十年,時常與同學討論這些問題,如何確立工筆畫的審美標準。

不覺已到退休年齡,此時研究院有意留用,以支領車馬費名義繼續工作。不久大陸可以通信,出乎意料晏少翔老師有信寄來,四十年沒有訊息,如今知道早年 "雪廬畫會的老師們全在東北瀋陽魯迅美術學院任教。

與同學合組參訪團首途大陸,先到了久別的天津,再到北京,途中去承德避暑山莊遊覽,最後來到瀋陽魯迅美術學院,見到雪廬的老師們和很多東北畫家,參觀了遼寧博物館藏畫,瀋陽清故宮,東陵與北陵。見到大陸對傳統國畫已作了澈底的改革,幾乎和粉彩油畫沒有什麼兩樣了,現在傳統的國畫保留得不多了。

回到台灣正式申請成立 "工筆畫學會",展開與大陸美術界交流,主辦了兩次 "海峽兩岸名家工筆畫大展"。在研究院服務到七十歲才離開,應邀在台灣省立美術館舉辦了 吳文彬七十回顧展",來台灣定居四十年全部畫作數近百件,大部是為教學和磨練 基礎功夫" 的水墨白描,除此之外全部付展,中國畫學會為此提名,獲得第三十三屆畫學金爵獎。

"工筆畫學會" 連續服務八年,擔任兩屆理事長,依法必須交卸,回首民國二十八年初次進入畫壇,至今整六十年,中國稱六十年是一個甲子,在人生旅程中不算是個短暫的歲月,所見聞到的風風雨雨,此起彼落,我個人堅持不以畫為職業,沒有被風雨浸襲,感覺到無限安慰!


工筆畫學刊,紀念工筆畫學會理事長吳文彬先生卸任紀念專刊的首文。

當年1999年,老爹進入畫壇整六十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