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藝文舊談 - 舊墨


九月十三日聯合報刊載丘彥明先生大作「好墨,舔筆不膠,入紙不暈」報導總統府國策顧問陳雪屛先生所收藏古墨,拜讀之後,與王壯爲先生所著「紫雪樓觀墨記」前後相映,獲得不少啟示,文中提及新墨不能用,頗有感慨。

 
新墨不佳已不自今日始,記得在抗戰時期,北平淪入日寇,彼時筆者正就讀於北平藝專國畫科,所買新墨磨出來很濃,畫出畫兒來,不黑不灰毫無精神。

 
北平賣筆墨的店舖,都以「湖筆徽墨」號召,北平藝專書法兼篆刻老師壽石工先生,是一位有名的藏墨家,也最爲風趣,他說我們同學用的是「糊筆灰墨」。他建議我們使用舊墨 ,但舊墨都陳列在大古董店裡買不起,他要我們到各處尋找收藏家不要的碎墨,併合起來一様好用。
 

從此以後,德勝門裡和崇文門外的曉市,宣武門外的午市,後門大街和東安門的掛貨舖,東安市場的古玩攤子,各廟會的地攤上,都有了我們的足跡。

 
抗戰末期北平物資缺乏,生活更加困難,很多生活必需品都在黑市上才買得到。大戶人家把不能療飢的舊墨,整盒的賣出來,當然,那些名貴的明墨,淸初康熙乾隆墨仍不會在此地攤上出現的。
 

淸末光緖墨,價錢不比新墨貴得了多少,其中尤其是成套的墨,都有黑色漆盒子装著,也有裝在一個手卷的軸子裏,前面照例有一段畫,外面有裱好的包首,骨籤,畫軸是硬紙做成的,可以分爲兩半,各半都有蓋,打開裡面装墨,這種手卷墨是純粹送禮的禮物,並不實用。盒装的套墨,有些確是不錯,像胡開文仿古的十八學士 ,毎盒九品,兩盒一套,正面爲學士圖像,上有題名,背面有詩讚,每盒並附有宣紙木版印刷題辭,鈐有「開文仿古」橢圓朱文引首章,非常古雅,墨巳用完仍不忍棄置。

 
筆者渡海來台,行李遺失半數,早年搜求之墨尙有四品隨身携帶,除尺木堂潘宜和製「書畫流芳」墨已磨用一半,另有「紫玉光」、「周尺」、「玉堂」三品,「周尺」「玉堂」均爲道光或同治年間所製,「紫玉光」有曹素功製名款。
 

徐康前塵夢影錄:「曹素功,休寧墨工,繼程方而起於康熙朝,六飛臨幸江寧,進呈所製墨,蒙賜紫玉光三字,後充貢選烟及發售者,有雙龍紋銜珠,皆扁方形,周圍貼金,無邊廓,陰文楷書塡藍,款則陽文,重五錢。千秋光同式。曹氏後裔列肆於皖,於吳門,當在乾隆年間,余嘗攜舊所得眎之云:此種康熙時制作,今不但此種烟料久斷,卽墨之木模亦遗失久矣。」

 
最近十幾年自由中國,能夠用新方法,製造宣紙、毛筆、國畫顏料,不滲油的硃砂印泥,甚至於有人連端硯都在大量複製。我們深深盼望,製墨的廠商也來作一番硏究發展的功夫,用什麼烟加什麼膠,怎麼個做法,甚至墨模的雕刻,塡藍敷金,使得墨成爲旣實用,又有藝術欣賞價値的文房用具。

 
民國六七年九月廿九日於民生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