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藝文舊談 – 說判兒

北平人管著「鍾馗」叫「判見」,「判兒」就是判官的簡稱,國劇有一齣戲叫「烏盆記」,其中有一場,是由花臉扮演成「鐘馗」在戲台上獨自舞蹈,國劇術語叫「跳判兒」,北平每逢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大放花燈,有人用泥塑成一座「鐘馗」,把肚子空出來,燒火,遠遠看一座通紅的「鍾馗」七竅冒火,叫「火判兒」,用紅硃砂畫的「鍾尷」,叫「硃砂判兒」。

每年的五月五日端陽節,北平人家的風俗,門框上要插昌蒲艾葉,門楣上貼個紅紙剪的葫蘆,大門上還要貼一張「硃砂判兒」,門上貼的「硃砂判兒」其實不一定是真正硃砂畫的,都是用黃紙木板印刷,一律都是紅色單線條的板畫,不著其他顏色,構圖大同小異,中間以「鍾馗」為主,一隻手高舉寶劍,另一隻手向前方指著,怒目斜視,一條腿高高抬起,作金雞獨立姿式,頭頂上方有一隻蝙蝠飛翔,四週圍繞「五毒」。

所謂「五毒」,是指 .. 毒蛇,毒蝠,毒蜈蚣,毒壁虎,毒蛤蟆,這是北平的一般說法,「硃砂判兒」四週也畫了這些一毒蟲,是說「鍾馗」除了降鬼驅邪,外帶負責環境衛生,多年以來,就是這樣傳流下來,不見經傳的風俗。有的人家更迷信,還用雞血點「鍾馗」的眼睛,說這樣一來,驅邪消毒的威力更強了。

無論如何,「鍾馗」畢竟是畫人物的好題材,因為他的造型變化大,又可以隨便加以誇張,鬍子可長可短,身體可高可矮,只要頭戴幞頭巾,身穿圓領袍,拿劍也好,抱笏也好,駕雲也好,著陸也好,任由畫家創作不同趣味的「鍾馗」。

有一齣戲叫「鐘馗嫁妹」,「鍾馗」既然有妹妹可嫁,又給人物畫家舔了題材了,於是畫「鍾馗」連他妹妹也畫進去了,「鍾馗」雖醜,但是「鍾馗」的妹妹却俊,一幅畫中有醜有俊,形成對比,相互襯托,就更有趣味了。

北平的人物畫家,畫「鍾馗」最拿手的,首推徐燕孫先生,有人說刻薄話 .. 「徐燕孫的人物畫都帶傢伙點兒。」就是說 .. 徐先生的畫人物造型,頗似國劇中動作,尤其是「鍾馗」,就像架子花臉出台亮相一樣。徐先生所畫的鍾馗,確是神韻十足。

藝壇雜誌八十六期
民國六十四年五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