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距離北平大約有二十多里,它是東西橫跨在永定河上的一座十一孔大石拱橋,全長大約二百六十六公尺,是北平附近地區,最長的古代石橋,據說在金大定二十八年世宗下詔要建造石橋,沒有來得及實施,金世宗駕崩了,到了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才開始興工,到明昌三年完工,前後費了十七年的時間,最初橋名「廣利」,當時的永定河稱為桑乾河,源出於山西馬邑縣北之雷山,流到河北省宛平縣東北經盧師山之西,因此這條河又名為盧溝河。
早年的盧溝河因為時常犯濫,河道經常改變,又稱為無定河,直到清康熙年間加堤疏濬,經過一番防洪措失之後,水災減少,才改名為永定河。
盧溝橋在鐵路沒有興建以前,是南方各省進入京師的必經孔道,由於工程宏偉,又經過馬可波羅的介紹,這座十一孔的大石橋,早已聞名國際了。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就在此處發出第一顆抗日槍彈,盧溝橋也成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象徵。
北平的盧溝橋和西安的灞橋一樣同是古時候送別友人的地方,金、趙秉文盧溝詩 .. 「河分橋柱如瓜蔓,路人都門似犬牙,落日盧溝橋上柳,送人幾度出京華」,五更初曉,行經盧溝橋上,月色西沉,抬頭遠望別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景,西沉的曉月也就成了燕京八景之一了,喜歡題字的乾隆皇帝「御書」了「盧溝曉月」四個字,刻成石碑安放在橋的東北側,另外還建了一座碑亭。
盧溝橋歷經金、元、明、清四朝,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偉大的建築,也是一件不朽的藝術品,盧溝橋有精美的石雕藝術。我們依橋身、橋欄、石獅、華表、石碑、碑亭的次序來作一個簡略敘述 ..
橋身的石雕,最為突出的是橋洞中心孔兩面的龍頭浮雕,橋身的石頭是青灰色的,龍頭部份是近似白大理石淺顏色的石頭,龍頭伏在券洞的頂面,頭向下,左右各有一爪,龍頭上有長而彎的龍角,向左右呈倒八字形分開,額頭高縱,二目圓淨,張口有向前奔躍之勢,非常傳神,整個浮雕有首無身,左右有爪,頗像似商周銅器中的饕餮紋。這個龍頭的造型和北平明清時代的石橋上的龍頭比較,在風格上有所不同,據說很可能是金代原封的石雕。
橋欄秤分為南北兩面,南面的橋欄杆,共有一百三十九間,北面的橋欄杆有一百三十八間,南面比北面多一間,東西兩橋頭,都有八字形的雁翅欄杆。
橋欄杆每間立有方形望柱,柱頭雕刻伏仰的蓮花瓣,中間雕有串珠接上下蓮瓣,成為一個小型的須彌座,座上雕有各式石獅。
欄板中間雕有雲頭寶瓶,於望柱左右,下面「裙板」部份分別雕成上枋和下枋,但是整個欄板並沒有縷空,比起故宮中石欄杆,別有一種樸實無華的感覺。
北平有一句俏皮話兒 .. 「盧溝橋的獅子 – 數不清」,或是說「沒有數兒」,盧溝橋上的,石獅子難以數清的傳說,早見於明人蔣一葵,「長安客話」和劉桐的「帝京景物略」,盧溝橋上的石獅子究竟有多少呢?如果專心去作一個統計工作,一定可以弄清楚。近年來曾有人作過一次編號紀錄,清查石獅子究竟有多少,統計的結果是在橋欄杆望柱柱頭上的大獅子,共有二百八十一個,除了大獅子之外,在大獅子身上的小獅子,共有一百九十八個,東邊橋頭雁翅欄杆,還有一對大號獅子頂著橋欄杆,總共是四百八十一個,如果連四個華表頂上的獅子也算上,整整是四百八十五個石獅子。
石獅子的姿態各有不同,有坐著的,有臥著的,有伏著的,有昂首挺胸的,有抬頭望天的,有雙目凝視的,有豎耳傾聽的,有注視橋面的,也有側身回首的,兩獅顧盼,彼此呼應,極為生動活潑。
北平石獅子照例有雌雄之分,雌獅子戲撫小獅子,雄獅子滾弄繡球,盧溝橋的石獅子其中有三個是例外,這三個石獅子又戲小獅子,又有繡球。
小獅子的姿態很多,有的伏在大獅子背上,也有的在大獅子背上奔跑,有的在大獅子頭上,有的在大獅子的懷裡,在懷裡的小獅子有的在戲弄大獅子頸下的鈴鐺,有的只露出了半個頭,或是一張嘴,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在東邊橋頭雁翅欄杆兩邊,各有一個大石獅子,用頭頂著欄杆,在西邊橋頭,不是石獅子,而是長鼻子的石象,也是用頭頂著欄杆。
如果進一步的仔細觀察,石獅子的雕刻在風格上也有很多不同,有的身體瘦長,頭臉比較窄,卷毛不高。有的身軀短粗,或滾繡球,或戲小獅子。也有突胸張口的獅子,卷毛較高。石獅子是盧溝橋石雕藝術重要的部份,凡是去過盧溝橋的人,對這些獅子都會留下深刻印象。
盧溝橋兩頭的華表共有四座,東西橋頭入口兩側,各有一座。形式與北平天安門前的華表,在雕刻裝飾細節上都有些不同之處。盧溝橋的華表,是八角石柱,石柱下有須彌座,柱頂上有俯仰蓮花座,座上雕有石獅子一個。石獅的方向,橋東的向東,橋西的向西,每座石柱上都有貫穿雲版。
最後談一談盧溝橋的石碑,盧溝橋原有四座石碑 .. 一、康熙重修盧溝橋碑,二、乾隆重葺盧溝橋,三、盧溝曉月碑,四、乾隆題察永定河詩碑。
一、二兩碑已毀,三、四兩碑尚存,都有石雕的碑亭,盧溝曉月碑在橋的東頭北側,永定河詩碑在橋的西頭北側,兩碑的四邊雕刻,都是由二龍戲珠球組成的組合圖案,做成半圓浮雕。碑首雕成寶蓋頂子,滿身雕成雲龍和花葉蓮瓣圖案。碑亭四角設立大白理石龍柱四根,上有額枋雕刻精工,整個一座盧溝橋的石雕有雄偉處有細膩處,是中國古代石雕的最佳標本。
藝壇雜誌一零四、一零五期
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與十二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