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冬以來,幾度寒流侵襲,真是名符其實的「冬至」到了,如果往年住在北平的時候,屋子裡早已安置好取暖的火爐,夜晚也會燒起暖炕,儘管室外已是冰天雪地,也不會受寒受凍。
冬至俗稱數九,從冬至算起,九天為一個計算單位,一九、二九、三丸,在全年之中三九天是最冷的時候,到第七個九天,河冰開始解凍了,到第八個九天南方避寒的大雁也絡繹回到北方來了,所以北平有句俗話說 ..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到了九九,又是春暖花開的時節了。
從冬至到大地春回,要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為了排遣漫長的嚴寒歲月,在北平每逢冬至有人製作九九消寒圖出售,消寒圖的製作是每排九個圓圈,一共九排,總共為八十一個圓圈。從冬至起每天用筆填染一個圓圈,八十一個圓圈填完,嚴冬已過春回大地。另外也有用八十一個圓圈作為梅花瓣,排列成為一枝梅花,也是每天染一個梅花瓣。元人楊允孚的「灤京雜詠」卷下所說的:「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後來也有人利用消寒圖作為天氣紀錄,以此預卜來年豐收,紀錄的方法是把一個圓圈分作幾個部位來塗染,陰天塗染圓圈上方,晴天塗下方,左風右雨,下雪塗當中。
消寒圖起自何時,手邊資料不足難以徵考,劉着愚著酌中志和劉桐著帝京景物略中都有九九消寒圓的記載,酌中志謂 .. 「冬至節,宮眷內臣皆穿陽生補子蟒衣,室中多畫『綿羊引子』書貼。司禮監印刷九九消寒詩圖,每九四句,皆瞽詞俚語之類,非詞臣應制所作,又非御製,不知如何相傳耳,久遵而不改。」
雄獅美術所編輯的楊柳青版畫,最後一頁刊登明弘治元年(公元一四八八年)印製的九九消寒之圖很像墨拓拓木,自一九到九九,各有詩畫之外,正中有花瓶,中插梅花,梅花為九九八十一瓣,梅花正下方也有「綿羊引子」畫,與酌中志記載正相符合。
北平故宮博物院的長春宮舊藏有九九消寒圖兩種,一名「寒梅吐玉」(見圖版四),一名「管城春滿」(見圖版四),這兩種消寒園中沒有圖畫,只是由一九到九九編成類似數來寶的詞句,利用這些詞句排列成葫蘆形「百吉紋」。寒梅吐玉 .. 「頭九初寒纔是冬,武昌起義黎頌卿,提倡革命張鎮武,炮打龜山薩鎮冰。二九朔風冷清清,孫文獨立在南京,張勳帶兵抄革命,鐵良一去影無蹤。三九大寒天氣涼,朝中急壞攝政王,洵濤保舉袁世凱,因病請假世中堂 … 」。管城春滿 .. 「冬至頭九天氣寒,項城有意坐金鑾,中華帝國號洪憲,施行專制改江山。二九朔風冷淒淒,楊度進奉滾龍衣,謀殺總統沈金鑑,假造民意梁士詒,三九大寒冷似冰,籌備大典帝制興,滇黔佳粵皆反對,陰謀炸死鄭汝成 … 」。
從這兩種消寒圍詞句的內容看,同樣不是「詞臣應制所作」,更不是甚麼「御製」,說不定也是宮中太監編的「瞽詞俚語」。
民國六十六年、十二、廿二、中央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