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藝文舊談 – 端午話鍾馗

記得住在北平的時候,每逢端午,除了粽子之外,還要吃櫻桃、桑椹。點心鋪在這時候,也推出一種應節的食品「五毒餑餑」,也叫「五毒餅」。所謂五毒是指 ..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毒餑餑只不過是一種在表面上印有五毒圖案的甜點心而已,說是吃了五毒餑餑,毒蟲遠離,並且有避疫之功,於是點心舖就大發利市了。

端午節為了避疫驅毒,家家門懸菖蒲艾草,喝雄黃酒,小孩子不喝酒,用雄黃在腦門上畫一個「王」字。北平人除了這些避疫措施之外,還有一些不可解的風俗習慣,那就是門口貼葫蘆、門符、天師像和鍾馗像。端午節用紅紙剪一個葫蘆倒著貼在門口,謂之「洩毒氣」,這個洩過毒氣的葫蘆到端午的中午就把它丟掉,謂之「扔災」。門符是黃紙印的符咒功能驅疫免災,天師像和鍾馗像比們符要大得多,也是黃紙印成的,都是用來加強防疫功能的,很多人家一到五月初一就準備在自己家門前佈置一切了。

鍾馗,北平人叫「判兒」,也就是判官的意思,據說鍾馗死後被封為「都判官」,鍾馗是怎麼個人物呢?據唐逸史的記載 .. 「明皇因痞疾,晝臥,夢一小鬼 … 欲呼武士,俄見一大鬼,破帽藍袍,角帶朝靴,捉小鬼,刳其目,劈而啖之。上問:爾何人?曰:臣終南進士鐘馗也。武德中,應舉不第,觸堦而死 … 」後來唐明皇就命吳道子畫鍾尷像,批告天下,每逢年終歲暮,懸掛鍾尷像以却邪魅。

吳道子所畫的鍾馗像是「穿藍衫,鞹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髮。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目。」

鍾馗從此成了繪畫的好題材,元代畫家王蒙畫過「寒林鍾馗」,顏輝查過「鍾馗元夜出遊圖」,龔開畫過「中山出遊圖」,直到明代畫家文徵明文嘉父子,錢穀,清朝的畫家華喦,楊州八怪中的金冬心和羅聘,以至清末民初的人物畫家,幾乎沒有沒畫過鍾馗這個題材的。

鍾馗進入戲劇,始自元明雜劇 ..「慶豐年五鬼鬧鐘馗」,後來又有「鍾馗嫁妹」,鍾馗的故事愈演愈熱鬧了。

早年的鍾馗,都是在過年的時候出現,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 ..「除日禁中皇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綉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金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交冑裝門神,教坊南河岸醜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自禁中驅祟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祟。」我們前文所提到的「鍾馗元夜出遊」、「寒林鍾馗」、「慶豐年五鬼鬧鐘馗」,時間背景都是在冬季或是在過年。北平在正月十五日燈節那一天,照例用泥塑成一個大型鍾馗像,肚子是空的,在空腹中燒火,遠看鍾馗口鼻都有火燄混身通紅,謂之「火判兒」。

端午節出現的鍾馗腰裡沒有笏,而手中執劍,從甚麼時候鍾馗出現於端午節的,一時很難查考,根據酌中志的記載 ..「五月初一起,至十三日,宮眷內臣,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門兩旁安菖蒲艾草,門上懸掛吊屏,上畫天師或仙子仙女執劍降毒故事,如年節之門神焉,懸一月方徹也。」
可見明朝還沒有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像的習慣,而是掛張天師或仙子仙女執劍降毒的故事。鍾馗以笏易劍是不是代替了仙子仙女降毒?既然有所謂「五鬼鬧鐘馗」,五鬼是否又假借為五毒了呢?是個有趣的問題。不過到了清朝畫家華喦別號新羅山人,曾經畫過「午日鍾馗」,已經把鍾馗從「寒林」搬到「午日」來了。以後的畫家畫鍾馗,都以端午節為背景了。

六十七、六、九、民生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