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藝文舊談 – 從甑兒糕談到甑

以前住在北平的時候,有兩種小吃,至今令人懷念不已,一種是甑兒糕,另一種是盆兒糕。

北平賣甑兒糕的,推著車子,車上有爐灶和做甑兒糕的一切原料,現做現賣,趁熱吃。做甑兒糕的主要道具是圓形的木甑,外表看起來像個大號茶杯,中間挖空無底,木甑上大下小,卡入一個帶有很多漏洞的圓片箅,然後裝入用米磨成的細粉,再加上豆沙、山楂之類的餡,木甑移至蒸鍋上去蒸,大約兩三分鐘蒸好,把木甑拿起來,從底下一捅,甑底的圓箅和甑兒糕一起脫甑而出。

盆兒糕是用一隻灰色陶盆,陶盆的外表很像北平住家院子裡擺的大花盆,盆底有很多漏洞。盆兒糕的原料是黃米麵、紅豆或是芸豆,另外再加上紅棗,蒸的時候先用白布沾水鋪在盆裡,然後一層黃米麵一層棗和豆,又一層黃米麵,一層一層的放進去,上蒸鍋大火蒸約個把小時,蒸熟倒出來成為一個大型有棗有豆的黃色黏糕,用刀切成小塊插入竹籤沾上白糖,也是要趁熱吃。

筆者小時候,喜歡吃甑兒糕,因為用木甑蒸糕,蒸得很透,吃起來又鬆又香又甜,小孩子絕對不會吃壞肚子的。年事稍長,對盆兒糕又發生興趣了,常常跑到賣盆兒糕的攤子前面去等,必定要等到新蒸出來的才好吃,有時候去得早了,賣盆兒糕的正在刷洗那隻灰陶盆子,左看右看刷了又刷洗了又洗,他把這隻盆子看作聚寶盆一樣。

來台以後因為工作環境,不斷接觸到古代器物,也略為具備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北平蒸盆兒糕的那隻灰色陶盆,也應該叫它甑。

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陶器之中就有「漏底的甑」,李濟之博士在殷墟器物甲編中說 .. 「漏底的甑,在週壁外表的下部,有微微凹入,並經過磨擦的用痕,證明它常常套入另一器上 …」。

殷墟陶器圖錄中,刊載有兩件甑,一件底上具有三個漏洞,另一件從剖面測知底上可能有六個漏洞。

這兩件殷墟出土的陶甑,從外表看來,和北平用來蒸盆兒糕的灰色陶盆,可以說是大同小異。

殷商時代,大約於公元前十四世紀到公元前十二世紀初,距現代已有三千多年.,北平人仍舊用同一形制的陶甑來蒸盆兒糕,這是耐人尋味的事。

前文所謂「常常套入另一器上」,在譚旦冏教授主編的中華藝術史綱,史前仰韶文化陶器中,有一件陶甑套入另一器上的實例,在陶甑的甑底有很多小圓漏洞,套入的另一器是具有三足的陶鬲。

鬲因為有三隻足,下面可以引火炊物,上面套入陶甑,二器連接一起,可以發揮下煮上蒸的效果。我們的老祖先最早茹毛飲血吃生肉,知道用火,開始熟食,那時候也不過是用火燒、燎、烤,自從人們發明了不漏水的陶器之後,用水煮東西就不成問題了,但是利用蒸氣的熱力來蒸東西,在上古時代算是一件大發明了。

古代的陶甑既然是和陶鬲配合使用,到了後來,進入青銅時代,常常把甑和鬲鑄成一件器物,這種二合一的器物,古器物學家叫它「甗」。

(六八、六、四、民生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