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吳文彬的傳統工筆藝術 - 寫在父親的百年忌辰

吳傑
2022/12/02

記得小時候讀過的歷史課本中,似乎有這樣的描述:唐代因為經歷了盛世,國力強盛,當時的藝術形象豐腴瑰麗,色彩絢爛。對比於之前的南北朝時代,因為戰爭,大家最強烈的印象就是佛教藝術的興盛,人們似乎在祈求更平安的生活與未來。藝術與人類的生活就是息息相關。所以,利用類似的概念來說,清光緒24年 (1898年) 的戊戌變法,如果將此一事件作為一個節點來看,藝術也是跟著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當時的中國感受到內憂外患。清政府開始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之長以制夷」,以謀求變革。藝術界也似乎感受到了這個趨勢。開始有人主張利用西方寫實主義來改革傳統中國畫。1926年,主張改革的人擔任了重要的藝術學校校長,導致當時該校國畫系主任憤而辭職。改革與傳統的衝撞,就此檯面化,史稱:「國畫論戰」。到了1945年,二戰結束,校長又回到學校,更有鑑於之前變革的衝撞,自然更有鬥爭的準備。上述這段短短的歷史描述,現在來看,其實已經全面而且徹底的影響現在中國的傳統藝術。當時的父親,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求學於北平藝專。然而,在此之前,至少有五年,父親已經是雪廬畫會的成員,自然是接受傳統藝術的薰陶。

傳統被忽略了

在觀賞傳統藝術的時候,也許你會說,那不就是水墨畫嗎?當然沒有那麼簡單。在古代,沒有現代工具的情況下,文房四寶是畫家的重要配備,而其中的毛筆是唯一可以揮灑的工具。如果你只僅從西方素描的概念來看,當然只有出現水墨的概念,雖然傳統的繪畫也有水墨寫意的概念,可是你已經忽略了毛筆可以創造出的線條美感。

父親曾在《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一書中說到:「中國繪畫,依照宋代的《宣和畫譜》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等十門。道釋、人物,居十門之首」。「中國傳統繪畫技法,人物畫以描法為主要,所謂描,非指描摹,而是專指線描 - 用筆之法」。「人物畫以線表現人物形象,用筆之法至為重要」。「運筆合墨,行於紙上,當即出現墨線,筆按愈低,則墨線愈粗;筆提愈高,則墨線愈細,若行筆緩慢,則成濕筆,行筆快速,則現飛白」。「由於按筆、提筆,及行筆速度快慢不同,表現出很多不同的筆跡」。「如果再加入中鋒、側鋒、逆鋒,及用筆頓挫,中國人物畫的筆法是非常富於變化的」。

看這些文字,其實不僅是文字,而是父親一生的實踐。我們從以下的里程碑,就可以看到所謂堅持的傳統,絕非紙上談兵而已:

  • 民國七十二年,他當年六十歲,他撰寫了上述的《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書稿。這本書當時並沒有出版,直到2017年才付梓。
  • 民國八十年到八十五年間,他七十歲左右的時期,他創立了中華民國工筆畫學會,並且籌辦兩岸工筆畫大展。其實,他的用意就是希望告訴大家不要忘記傳統。
  • 民國九十二年,在他八十歲,完成了一幅,展開超過十公尺長的卷軸–《群賢圖》,全部是以白描人物的方式,所完成的一幅巨作。
  • 民國九十七年,在他八十五歲時,出版了《吳文彬白描人物畫輯》,也是利用白描的方式,繪出了兩百位高仕與仕女。後來,北京的文化藝術出版社在2017年又重新出版了這本書,重新訂名為《吳文彬高士仕女白描畫譜》,重新展示了這兩百零一位白描高仕與仕女。就在此書出版的前夕,這兩百零一份的白描原稿,耗費巨資,裱褙成為十本冊頁,仔細收藏中。
在此,我謹挑選出三件父親的人物畫作品,讓大家來感受看看,有關於線條的展現,而不是水墨畫,或說是水墨寫意。

  • 圖一是第一件作品是:白描揮扇仕女冊頁之一,1981年,揮扇仕女圖卷,相傳是唐代畫家周昉的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原作設色。父親利用白描的方式來呈現人物的型態,突顯婦女的神態與呼應他們的生活喜樂。

  • 圖二是第二件作品是:十六應真冊頁之一,1971年,很明顯,線條的展示與仕女是不同的,同時呈現出羅漢神情的刻畫,若思若樂,臻於一心於不亂,存亡且自在之情境。

  • 圖三是第三件作品是:瑤池宴畢,1981年,82x144橫軸。八仙過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也是利用線條、淡染,呈現出瑤池宴畢後的滿足與祥和,寓意出平安與溫馨。

傳統被誤解了

現代人對於毛筆,已經是十分陌生,更不要說去理解數百年前的「十八描法」。雖然,傳統的概念,已經成為歷史,可是卻不可以因為時間的逝去,而被曲解或是篡改。父親說過:「中國繪畫首重用筆」,他特別舉出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列出的六法:「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其中「骨法用筆」就是為六法中的一項。

謝赫六法很重要,這是中國古代美術品評作品的標準和重要的美學原則。這六項,到如今,能夠完整解釋清楚的人,似乎也不多見了。所以,利用現在的標準來評價過去的傳統,就如同張飛打岳飛的荒唐。當然,父親繞開了這樣的荒唐而有了一個簡單的結論,說道:「中國繪畫,得之形儀,主其形體,均賴用筆,人物畫是以線描支持形體的,線描全用筆,深討人物畫的本質,必先對人物畫筆法有所認識。」

形儀與形體其實就是一個經常被誤解的領域。父親說:「繪畫是供欣賞的藝術作品,形像之外,尚有傳情達意的「象外之象」,(因此)具有品鑑審美(之)價值。齊白石老先生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人物畫所表現的神情風貌,內在氣質又必須藉外在形似呈現,因此有必要先論形似再談神似。」所以,老爹也說過:「為什麼不去拍照就好?」因為,那是不一樣的感受。父親說:「中國傳統繪畫重視傳神,形似居於次要,認為寫形的目的是傳神,故有「以形寫神」的說法,寫形是手段,寫神才是目的」。說到這裡,其實正好就呼應了謝赫六法之首的「氣韻生動」,主張「畫盡意在」,因為「傳神是一種精神的風貌,可以解釋為氣韵,畫家的作品能够將這種氣韵表現(於)作品之中,就堪稱神情並茂了」。這與西方的藝術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看到這裡,我相信你或多或少可以分別出來中國傳統繪畫的概念,還有用筆與你所知道的筆,其中的使用技巧是有很大不同。不要再把傳統的毛筆拿來想成水彩筆一般的用法,因為根本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同時,也不要討論像或不像?或是哪一個朝代的問題?這些都不是傳統藝術所關心的議題。老爹甚至說過:「不要把褲子一脫,屁股一坐,就說那是一個桃子!」傳統藝術是有著一定的法度與規範,藉由時間的沉澱所演進而來的,不可以因為時間的逝去,打著創新的名義,而任意的曲解或是篡改,甚至破壞。

利用毛筆,透過線描,捕捉那種即便是相機也無法呈現的人物神情風貌與內在氣質!不過,現代人對於傳統藝術所抱持的觀點,十分讓人憂心,更多人是因為金錢利益的追求,甚至因為政治上的對立,再再的濫用與誤解傳統藝術,說實在,我們除了憂心,實在也是無計可施。在父親百年忌辰之時,雖然知道人類變革的潮流勢不可擋,但也希望能夠保留一點對傳統藝術者的尊重與傳承!寄望可以代代無盡。

《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書籍資訊,請 點擊參考,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