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緬懷中華民國工筆畫學會創會理事長吳文彬先生 - 從父親的畫作來看傳統工筆畫


寫在前面:

2019 7 月,承蒙邱理事長的邀請,帶著晏老師與先父合作的遺作 史湘雲,參加年度的工筆畫學會展覽。展會期間,承蒙高老師的介紹,認識了《佛祖心》的凃總編輯。感謝凃總編的邀請。外行的我,盡力的把我心中對於傳統藝術的認知給整理出來,貽笑大方,尚乞海涵!本文以上下兩篇的方式,刊登在《佛祖心》的12月號與1月號,這裡我僅將原稿整理出來,再度的分享給大家。 - 吳傑

原文開始:

台灣有許多人,在父母年老之後,常常會放棄手邊的工作,回到老家,比方說幫年邁的雙親務農、養魚,或是繼承即將失傳的手藝 我的父親 吳文彬先生,他是傳統的工筆畫家,他在 2013 年過世,面對父親留下來空空蕩蕩的書房,我感覺我慢了一步,心中充滿了不捨與徬徨!

范曾先生,他是一位很有名的中國畫家,他曾經寫文章說道:「於工筆人物上承虎頭下接李公麟仇英,與並世諸公陳少梅晏少翔推為三傑。」說實在,全句看完,您可能也不知道范曾先生到底在說什麼?虎頭,說的是顧愷之,名號為虎頭將軍,他是東晉時期的大畫家,繪畫線條猶如春蠶吐絲,傳世名作是女史箴圖,現藏於大英博物館。李公麟與仇英,分別是北宋時期與明代的畫家,也是專長於人物畫,仇英尤其擅長仕女。陳少梅是民國初年的畫家,英年早逝,成就非凡。晏少翔是現代的畫家,父親的老師,以百歲高齡於2014年過世。所以,范曾先生其實只想表達一個概念:父親是一位傳統的工筆人物畫家,依循著傳統進行傳承。只不過是從這以上的區區數詞,大概就可以感受得到,現代人與傳統藝術,似乎已經是越走越遠,幾個字也說不清楚了。

上一個癸未年是 1943 年,父親是出生於1923年的北京,因此可以知道當時父親年約二十。我們手邊留下來一幅當時在北京的舊作:「明妃出塞」。明妃是誰?就是漢代的王昭君,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就是因為她當時的出塞,遠嫁匈奴,換取了漢代數十年的和平。因此,我們想當時一位二十歲的年輕人,作畫的題材是傳統歷史人物,對比於現在的二十歲年輕人,他們似乎也不太知道誰是「明妃」?意義是什麼?現在二十歲的年輕人都在討論什麼?喜歡什麼?他們還在看三國、水滸嗎?還是喜歡哈利波特?這前後的對比,期間還不足百年的時間,一切的傳統與價值,似乎都已經不復以往。

1944年,父親進入的北平藝專就讀,在當時,國畫論戰已經經歷了十多年,許多堅持傳統的畫家與主張引入西法的畫家,不斷的爭論。1945年二戰結束,北京從日本占領區回到中國政府的管轄,當時的國民政府指派徐悲鴻先生接掌北平藝專,擔任校長,徐先生的主張是西法改革國畫,後來北平藝專改制為中央美院,這個舉動算是影響了後輩的學習,進入了全面改革的時代。我不是專家,我無法評論好與壞,父親辭世之後,我今天只是站在父親的立場,嘗試比較傳統與現在的情況,請讀者們思考看看,傳統的畫家,他們的思想觀念到底是什麼?所呈現出來的繪畫作品,到底內涵是什麼?

史湘雲,1991
這件作品是晏少翔老師與父親的跨海合作。1939年,父親當年16歲,在北京,加入雪廬畫會,就與晏老師有了不解師生之緣。1991年,父親在台灣創立了「中華民國工筆畫學會」,有感於傳統的失落,因此在1994年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名家工筆畫展,這幅作品當初就是參展的作品。師生隔海距離超過數十年,依舊維持好默契展現在這件作品之上。2019 7 月,「中華民國工筆畫學會」的年度會員聯展,承蒙理事長與各位的不棄,讓筆者帶著晏老師與父親的遺作參展,心中無限感恩。

說道史湘雲,我想,現代很多人可能都不認識她。她是《紅樓夢》中的人物。在原著的六十二回中《憨湘雲醉眠芍藥裀》,就是描寫史湘雲酒醉臥睡於芍藥花叢的石板凳上。這段文字據說足與「黛玉葬花」、「寶釵撲蝶」並列為《紅樓夢》最唯美之情節。可惜,現在人很少閱讀《紅樓夢》了,也沒有機會利用文字來想像當時的情景。傳統的畫家,就是在讀過文字之後,設想情景,利用自己的藝術技法,把這個美景,透過自己的體會,給繪畫出來。雖然沒有人見過《紅樓夢》中的史湘雲,只有文字的描寫,所以一切一切都是想像,這也都是「寫意」的手法。

春夜宴桃李園,1986
相同的概念,《古文觀止》中,李白有一篇文章 - 「春夜宴桃李園序」,全文雖然只有 117 個字,卻也描寫了天地光陰,描寫了秉燭夜遊,描寫了同歡同飲。可是,事實上,也沒有人看過當時的情景,傳統畫家就依據自身的體會,繪出了一件作品,試圖利用藝術家自己的美學概念,告訴大家李白文字的意境。春夜宴桃李園也曾經被明代的仇英,還有清代的冷枚畫過。當然,每位畫家的體悟與思考不盡相同,因此畫作是不可能相同的。傳統藝術的美,其實就藏在這許多不同詮釋當中。

《古文觀止》在今天,似乎也不普及了,會讀、能讀的人不多,因此無法深入品味其中文字的涵義,更無法體會其中的意境。父親曾經說過這類是所謂的「故事畫」。傳統的畫家利用筆墨來寫實,欣賞繪畫的人從筆墨的表達,會意畫中的情趣。比方說:畫中用幾盞燈來强調晚間,暗示欣賞畫的人,這必然是一幅夜景。傳統繪畫只須寫意不須寫實,只是這種概念,已經得不到多數人的關注。

貨郎圖,1993
「故事畫」其實不應該如此的艱澀難懂,也不應該是如此的嚴肅。「貨郎圖」就是這類的故事畫。沒有文字的述說,完全是畫家心中的場景。看到畫上的歡樂景象,應該很容易理解古代的小朋友,雖然沒有便利店與百貨公司可以去購物,但是看到貨郎推著推車來賣東西,還是很興奮與驚奇的樣子。貨郎老闆似乎也知道真正能掏錢的是家長,因此隨時留意身旁的女士,看她要買些什麼?

「貨郎圖」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類似的議題。宋代畫家蘇漢臣也曾經繪過「貨郎圖」。清代畫家丁觀鵬有一件作品太平春市圖」,其中也有一位貨郎,挑著攤子來賣東西,小朋友與婦女也圍觀來看!對於現在熟悉在便利店買到東西的我們,看到此景,你會想到什麼呢?這兩件繪畫,都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中。

「故事畫」與「寫意」的概念,其實應該就是傳統工筆畫的部分核心。這些故事,可能是文學的文字,也可能是先人們的記憶,或是表達一種意境,只是逐漸脫離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被遺忘了!這些意境,利用古時的技法與工具,傳達出來。可是,技法也好,工具也好,勢必會因為時代的演進,慢慢的不同了。簡單的說,現在要看到毛筆,似乎是需要特別去練習才會使用的一種工具,可是在古代,隨便要寫字,也只能使用毛筆,當時不可能有電腦,也不可能有鉛筆或是原子筆。

利用毛筆勾勒線條,對於線條與技法的欣賞,因為時代的推進,確實形成了一種障礙。前文說道:顧愷之繪畫線條猶如春蠶吐絲 何謂春蠶吐絲?現在的人看不懂,傳統的繪畫不用素描的概念,沒有光影,也沒有塊面的概念,如何看待線條?似乎這點跟現在人的距離又是更遠了。

宮苑圖,1985
1985年,大概是台灣公共電視開播後的一年,公共電視錄製了一集電視節目:「話界畫」,這個節目算是保存了父親的影音資料,告訴大家如何畫界畫。什麼是界畫?簡單的說就是利用毛筆、利用傳統繪畫的形態,再用界尺,來作畫,表現在建築等需要畫線的場合。這件作品就是當時在電視錄影下誕生的一件作品。
( 話界畫的 YouTube 請參考 QR Code )

界畫在漢魏兩晉已經開始發展,到隋唐時代已經相當完美,目前傳世的界畫名作大部是宋元間作品,尤其南宋畫院,人才輩出,其中首推李嵩,元代王振鵬也是精於界畫的畫家,明朝的仇英擅畫人物仕女之外亦擅長界畫,現存漢宮春曉圖卷是為代表作,清初袁江袁耀父子,也精於山水樓閣界畫。界畫一向不被重視,因為利用界尺作畫,很難顯現個人用筆用墨的意境,更不能隨心所欲的信筆揮灑,不為一般文人畫家所重視,然而我們面對那些界畫名作,仔細欣賞,就不難發現細如毫髮的筆線,描繪千頭萬緒的屋瓦飛簷脊獸,樑架斗拱,丹陛欄杆,實在是了不起的藝術創作。即便如此,現代人也早已忽略,因為外在其他的聲光刺激實在太多了。

仕女,年代不詳
前文說到故事畫,說到寫意,也說到線條等等。所謂傳統的藝術,可能就是需要利用傳統的眼光來看待。無奈,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同於以往!審美觀、價值觀可能也不同於以往,傳統藝術變成沒有市場,這應該是可以想像的。可是,傳統藝術不應該讓他逝去。比方說,傳統的仕女畫,除了技法是傳統的方法之外,還要顧及畫作的內涵:除了貌美,還要有淑靜、典雅的高貴氣質,這一件畫作還透露出女孩子的好奇與活潑 當然,它是寫意畫,它所描繪的只是一位小姑娘發現一個小果子,很好奇 不要去追究服裝的年代,也不要談論長得像或是不像,或是有什麼背景故事等等,它就是一件簡單寫意的傳統仕女畫,利用人物畫的線條,所表達的就是那一個簡單的意念。

傳統藝術不應該讓它消失,似乎就應該順應時代的變遷。許多人在父母年邁之時選擇回家幫助父母,傳承家族的工作。而我個人曾經在所謂的資訊科技產業中,工作了三十年,對於傳統藝術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理解數位轉型已經出現在這個社會的許多角落。人工智慧的口號,到處都在喊!不是我們想趨炎附勢,而是希望把這些傳統藝術,透過現在的科技,保存在未來的時空當中。「傳統工筆畫的數位轉型」,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怎麼做?父親已經走了,接下來應該就會輪到我走。可是,傳統的藝術如果要留在世界上,持續讓人們關注,順應現代化的作法,這應該是無法避免的工作,也是我這下半輩子,應該關注與承接的工作。( 請參考 FB  粉絲頁的網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