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依據自己的計畫,順利給老爹出版了三套書 -《藝文舊談》上下冊、《驀然回首 – 吳文彬的八八自述》與《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三套共四冊。這箇中的辛酸與喜樂,其實是很難去形容的。但是我堅信一個原則,就如同要學游泳,不下水是不可能知道其中深淺的。
我要感謝「典藏」的鄭又嘉小姐,把我出書的行動,寫在他的文章中 -
「文化默默金權喧囂」,刊登於2018元月份的「典藏古美術」中。很感動,難以言語表達。
書的出版,其實只是第一步。2018年,如果順利,兩百幅白描人物,我也會按我的想法再出版一次。這是第四套書。後續,還有三套書,總共,至少有七套書。在這個過程,思考工筆畫的數位轉型是我一直沒有鬆懈的工作!未來的世界,唯有數位化,才能廣、才能深,才有機會讓大家都看到,才有機會把思想、理念,傳達出去。
中國傳統工筆畫的數位轉型應該有三個方向:第一,把老爹的文章與作品,盡可能的數位化後形成
Open Data,可是這Open Data,我可不允許別人在上面加值營利。同時,把出版的書籍,也進行數位出版。第二,把文字即是數據,未來如果有人對工筆畫的內容有疑慮、問題,透過現有的老爹文字,探勘之後整合回答,類似現在的對話機器人
( chatbot )功能。這也是目前可行的人工智慧。第三,擴增實境 ( Augmented
Reality )的應用於作品的欣賞。這點有一個類似但不盡相同的案例可以參考 – 這是大英博物館的案例https://www.facebook.com/britishmuseum/videos/10156035794244723/
如果老爹還在,我想他最反對的應該是第三項 – 把中國畫的意境,非得要用看
的感官方式去刺激感受 … 這明明是西方的概念。可是,如果不與時俱進,改變觀賞的角度,可能就會被遺忘了。為了求生存,似乎不得不如此。
求生存,看似簡單的三個字,我們得付出許多 … 今年的出版經費,我還沒有著落呢
… 唯一的策略就是:微笑前行吧!
謝謝鄭小姐,以下轉載您的文章,希望您能夠恩准。
-----------------------------------------------------------------------------------------
文化默默、金權喧囂
鄭又嘉
原文刊於「典藏古美術」- 2018年1月
近日各式網路、平面和電子媒體和社群中,不斷傳播著西方古典大師油畫作品創下史上最大成交價、企業藏家將收藏上拍又翻價數倍賺取鉅額財富的新聞。媒體基於收視率和點閲率考量,認為觀眾對數字、名人最有感,是則新聞好材料而加以報導並持續放送,只是不免產生對於藝術關心的只剩下金錢和名人八卦的疑慮,社會大眾因此對於藝術品和藝術收藏的認知,也只剩下是撈金好媒介以及那是有錢人花錢方式的印象,在相對剝奪感和距離感之下,內心產生排斥而更加疏離。
在財富兩極化、人數雖少的極富有者,不論買與賣卻創造出拍賣公司半數業績的情況下,產業主要驅動力的拍賣公司,無不卯足全力對之下工夫;藝術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如古董商、畫廊、藝術媒體等為求生存或獲致成功者,也隨之風行草偃。當代極富有者很少是真正只靠經營實業而致富,更多的是出身自金融投資與嫻熟金錢遊戲者,當交易藝術品能夠成為獲得暴利的手段時,當藝術品成為金融商品時,那麼在金融商品操作時會發生的一切,也就都全部複製到藝術品交易上了。而作為市場主要支撐力的中國,金權勾結情況嚴重,能夠牟取暴利、作為金融商品的藝術品,自然成為算計中的一部分,複雜程度超乎你我想像,而其他地區也只是五十步與百歩之別而已,藝術圈中也因此金、權風氣瀰漫,不真心尊重藝術文化,只是作為圖謀對方資源的一個藉口,好壯大自己再去吞噬更多資源,愈發成為一個充滿算計、攀附和交換的人吃人世界。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藝術領域隨著時代腳歩熱烈擁抱網路之際,享受其無遠弗屆的宣傳推廣能力的同時,其嚴重的副作用也同時在顯現:網路時代訊息傳播既快又多的結果,卻是正確性被忽視,面對紛至沓來的藝術文物及相關資訊,大部分買家應接不暇,就只能是急就章式的反應,沒有太多時間可以經歷、累積、檢討;又因多是投資而非收藏考量,急買急賣,於是拍賣公司成為他們的耳目;又由於買賣大部分在拍賣會產生,網路時代,線上線下巿場出現前所未有的拍賣公司數量,拍賣公司因為競爭激烈,加上從文物藝術專家領導轉變為由金融衍生商品專家主政,產業性格澈底質變,在業績目標年年提高的前提下,藝術專業不斷向金錢低頭妥協,加上人事的變遷,文物藝術與市場專業缺乏傳承,沒有金錢之外的價值予以平衡,整體市場與收藏所呈現的專業程度正在逐漸衰退之中。筆者便聽到不只一位資深拍賣公司從業人員以及資深古董商感嘆道,拍賣公司都不把關了,專業不重要了,只要了解買家心理就好了,然後拚命包裝和宣傳,只要讓買家相信了,就能賣出理想的價錢,不少文物類別的正確認知已經斷層了,這個時代其他領域都在進步,就我們這個領域在退歩。
另一個副作用是網路速度太快,人心浮動,根本來不及欣賞藝術的美,缺乏審美,對文物藝術的認知就更加難以回歸正軌,永遠只會迷信名牌,不論對拍賣公司、拍品、古董字畫業者、學者專家都是,導致全面向下沉淪的態勢;缺乏對美的感動,市場與收藏的亂象就永遠難以收拾。一位後來成為古董商與藝術顧問的資深拍賣專家分享道:「做生意和做古董是不同的,做生意是金錢至上,完全不擇手段;而做古董是需要漫長的專業累積,逐漸形成自己的品味而懂得如何鑑賞文物藝術,並且是具有品德與操守的。」而以前的藏家是喜愛古董字畫到不得不出讓時,也要為它找到一個好的家、一位懂得欣賞珍惜它的藏家,不是像今天這樣只是成為賺取金錢、權力、名位的手段。
面對深厚文化環境所蘊育出來的傳統古董經營和收藏精神於今日的式微、網路時代文化日益稀薄以及種種脫離藝術本質、人浮於市/事/世的現象,感觸甚深,並且憂慮連本該關心藝術文化的專業領域,都只忙於結交權貴、重視商業成功,未知藝術文化的未來會是如何之時,猶如來自上天的禮物一般,筆者收到了一個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出自於愛的包裹,這個包裹寄自已逝渡海來台工筆人物畫家吳文彬的兒子吳傑,隨包裹並附上一封信說明原委,原來吳傑先生在為其父親出版文集《驀然回首
- 吳文彬的八八自述》時,收錄了筆者於2007年專訪吳文彬先生的文章,包裹中還包括了吳文彬先生記述1960〜1970年間之藝談往事的散文集《藝文舊談》上下冊,以及早在1983年完稿、卻不知原因未能付梓的《中國人物畫筆法之研究》。
翻閱著這些書冊內心十分的感動,也勾起了多年前的回憶,記得當年在時任總編輯的媒體前輩熊宜敬先生帶領下,訪問了好幾位渡海來台的書畫家及其夫人或子女。這一些老先生們歷經大時代洗禮,在創傷中浴火重生,他們歷經淬鍊後的精神與生命境界高華璀璨,在不富有的年代,素樸而真誠地為台灣、也為世界留下了最精純的中國藝術文化!這些書畫家們心心念念的,不是為己而是為人、為藝術文化的傳承去奉獻,像吳文彬先生持續的教學、著書立說、成立工筆畫學會,就是為了希望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非常難得的是,從事網路科技工作的公子吳傑先生子承父志,以一己之力、不計代價地將父親一輩子的心血整理出版傳布,並打算發揮己長將之數位轉型,這真是最大的孝心了,更是將小愛化為大愛的最佳表現。
就在收到包裹的前幾天,非常難得地看到一則振奮人心也是充滿愛的國際新聞: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到該館董事會成員
Florence Irving 和她已故丈夫 Herbert高達8000萬美元的捐款,是該機構近年所收到金額最大的單筆捐贈,將用作博物館購藏亞洲藝術品及支持相關活動和出版物,為該館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南亞和喜馬拉雅藝術帶來莫大支持。而在稍早的2015年,這兩位熱心的收藏家向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門捐贈了1200件作品。這種老一輩藏家為了公眾美育推廣而對公立美術館無私的捐獻,對比新興買家急著短時間以龐大資金在市場上大肆搜括、以成立私人美術館自我標榜、和達成藝術文化以外其他目的的情懷,真是天壤之別,令人再次興起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慨嘆。
遊戲規則是人制訂的,絕對是可以改變的,螞蟻體積雖小,聯合起來卻是可以扳倒大象的。現在被彰顯的這些高價藝術品消費者其實人數占總體藝術人口非常的少,只要藝術領域中絕大多數的人,都能以藝術文化的關懷為優先,而非臣服於這極少數人的金權遊戲規則,受其宰割壓迫,藝術領域的遊戲規則必將扭轉,風氣必將改變,同時更加期待十年後從小接受國學經典及文藝教育成長的新一代中國人,能夠以文化之力戰勝金權的腐敗,重現泱泱文化大國風範,帶動世界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