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安陽農民發現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國最古老的文字,因為這些文字是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所以我們稱它爲甲骨文。

甲骨文大多是殷商時代的遺物,商代有一位盤庾王經過幾次遷徒最後定都於殷,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十四世紀到公元前十二世紀初,共計約有二百七十多年,後人把這一段時期叫做 "殷商時代" 或是稱作 "殷代"

殷,是現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民國十七年起至民國二十六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安陽發掘了很多殷代遺址和陵墓,同時也發掘出數以萬計的甲骨文的殘片和完整的龜甲,這些甲骨文字都是殷代的直接史料。

早在清光緒年間,在小屯村北農田就常常發現甲骨,在農田裡使耕作非常不便。一位名叫李成的農友撿了很多甲骨賣給藥店,藥店碾成細粉配製刀傷藥。

從此以後小屯的農友在秋收之後,就在田裡挖甲骨以爲副業 ,當時不認識,只說是 "龍骨" 。有些大塊甲骨上面刻得字多,藥店拒絶收購,晨友們只好偷偷用刀刮平再賣,大約每斤可以賣制錢六文,沒有人知道那上面的字,是三千多年以前殷商時代的珍貴文獻。

光緒二十五年,北平有一家達人堂藥店,也有 "龍骨" 出售 ,被一位學者王懿榮發現 "龍骨" 上刻有文字,引起注意,從此甲骨文才被學術界人士發現,開始收集研究。骨董商人感覺最靈敏,立刻到四下搜求,字刻得愈多的甲骨愈值餞,據說甲骨文最高價一個字值二兩五錢銀子。

殷商時代的文字爲什麽要刻在甲骨上呢?殷代人是非常信鬼神的,當時的王室遇有重要的事 情,必須先向神明或祖先問卜,獸骨和龜甲都是作貞卜用的。貞卜是一種專門學問,由專人擔任貞卜工作,首先選擇龜版或獸骨,刮削平整,再加以鑽鑿,最後用火燒灼,就現出裂紋。這些裂紋稱爲 卜兆" 用來斷定吉凶,所得結果就地刻在貞卜的甲骨上,並註明年月和負責貞卜的人名。

甲骨文不但是具有歷史價値的古代文獻,由於字體優美,更是富有藝術價值。



19780410-圖一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六十七年四月十日,第四卷第十五期,第十二頁。
1978/4/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