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宋朝名畫家張擇端所畫的一個長卷,畫的内容是當時首都東京汴梁凊明時節人民生活情形,從城外郊區,到城市鬧區,汴河兩岸有放牛的牧童、推車、擔擔子、騎牲口或步行的行人。河中有大小船隻,有的在裝卸貨物,有的還在拖着長縴逆水行舟。廟前正在演唱配神戲
,有趕春會走索練把戲的,城中街道寬敞整齊,一片繁榮景象,往來車馬人轎,描寫細膩,意態生動。
早年故宮在北平曾收藏了一卷清明上河圖,據說是宋人手筆,我們現在找到一段相當清晰的圖片供讀者欣賞,這一段是描寫汴梁城外七里虹橋的情景,橋上有很多人通過,有做小生意的攤版,有驢、馬、車、轎,各種交通工具,橋下有大型貨船正在卸桅要從橋下通過,橋上橋下旳人相互呼應,畫得非常傳神。這一卷凊明上河圖是否就是宋朝名畫家張擇端的原作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定論,因爲清明上河圖的臨本太多了,據非正式統計,目前存在國外各博物館和美術館旳清明上河圖不下有二十多種,早從明朝就有很多人臨摹了。
爲了清明上河圖眞假的問題,傳說有這樣一段故事:「明朝嘉靖年間有一位收藏家名叫王抒,收藏有清明上河圖,被嚴嵩的兒子嚴世籓知道了,硬要王抒出讓,王抒捨不得但是又懼怕嚴嵩的權勢,最後請了一位畫家臨摹了一份照樣裱好送到嚴府,不料又被嚴府中一個裱畫匠看破,指出是贋本。後來王抒負責薊州一帶邊防,
正巧俺答進犯,嚴世藩藉機嗾使御史彈劾王抒以致被害。」
後世范允臨所作“一捧雪傳奇”,就是影射這個故事,王抒在戲中改名爲 “莫懷古",警告世人莫懷古物旳意思。
在台北外雙溪故宮博物院經常展出的一卷凊明上河圖,是清朝畫院幾位畫家合畫的,畫的主題雖然是一樣,但是其中構圖的細節却不同。因爲是凊朝畫院的畫家畫的,所以叫它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比較宋人畫的内容更豐富,筆法更工細,色彩更瑰麗,曾經被選印郵票,也曽拍成紀錄電影。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於繪製時代較近,而且又是在北平繪成的,圖中出現了一些新的題材,例如在畫中有西洋樓出現,和故宮所藏十二月令圖中的西洋樓情形一樣,很可能是受了西洋教士郎世寧,艾啓蒙一些人的影響。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六十七年四月三日,第四卷第十四期,第十二頁。
1978/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