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是牛郎會織女的日子,現在有人發起,把這一天叫作〝中國的情人節〞。
早年在大陸各地,每逄七月七曰戲院都要上演〝天河配〞,算是應節應景的戲,劇中牛郎和兄嫂不合分家,分到財產只是一隻老牛和一輛破車,後來遇到上天下凡的織女,一見鐘情而結爲夫埽,婚後男耕女織,工作勤奮,家道小康,又生育了一男一女,生活非常美滿。牛郎的兄嫂却因家中失火反而一貧如洗。
織女原非凡人,在人間期限屆滿,應該返回仙界,織女不辭而別爲牛郎察覺,立刻把兩個孩 子裝入籮筐,挑起擔子不顧一切的追趕織女。織女雖是上界神仙,但是也經不起兩個孩子在身後不停的喊叫,她一路奔跑一路往回頭張望兩個孩子,如果再有半個時辰牛郎很可能把織女趕上,天上的王母從頭上拔下金簪就地一劃,劃成一條銀河,把牛郎和織女用銀河隔開了。夫婦悲痛欲絶,連空中的喜鵲也被深深感動,於是自動結合了千萬隻來搭成一座鵲橋,使得牛郎和織女有個話別的機會,王母看到這種感人的情形,就荅應他們夫婦,每年七月七日可以見面一次。
〝天河配〞是典型的中國農村神話故事,故事中强調了男耕女織的概念,更强調了家庭倫理 的重要。由於故事的女主角織女具有一雙才藝出眾的巧手,在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下界婦女藉機會來〝乞巧〞,希望自己也得到一雙巧手。
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丟針,一種是穿針。丢針乞巧是在七月七曰中午,置水盆, 以綉花針或以新篠帚苗折小段浮水面,看水底影象,現出雲頭、花鳥形狀則巧,現出粗狀槌棒形則拙。穿針乞巧則在晚上,月下穿針比巧拙。
乞巧自然要準備一些香燭供品。這些乞巧的風俗早已不流行了!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十二月令圖,其中七月的景緻就是以七夕乞巧爲主題的,畫中很多婦女在露台攏設香案對月乞巧,遠處山巒顯出初秋寒氣,滿院梧桐增加不少秋意。
—分耕耘一分收復,只要勤奮工作不斷學習,拙可以生巧,巧並不能求乞而得,是從不斷磨練中得來的。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六十八年九月十日,第五卷第三十六期,第六頁。
1979/9/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