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蒲原產非洲和印度,在我國我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很廣。依果實形狀,長形的稱瓠,圓形的稱匏,扁形的叫扁蒲,二端粗而中間細的叫葫蘆。
我們平常吃的蒲瓜,是幼嫩的瓠或匏,也可以切絲曬乾製成蒲絲乾。扁蒲老熟以後,外壁(中果皮)堅硬而中空,可作水瓢、容器、花瓶或裝飾品。扁蒲學名 Lagenaria Leucatha Ruscy,Lagenaria 就是瓶子的意思。
瓠或匏都沒有細腰。匏從正中破開,成爲兩半個瓢,瓢可以作爲飲水用具,大陸北方家庭至 今仍用瓢來舀水。孔夫子曽經讚美顏回,說他〝一簞貪,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匏在古代也是樂器的一種,絲、竹、匏、土、革、木、石、金,合稱爲八音,相傳古代的笙 底座部分是用匏製成的。
我們夏季去海濱戲水,都喜歡帶一個充氣的橡皮圈,在水中載浮載沉,不至於發生危險。匏在沒有破開成爲瓢之前,浮水力很强,可以用它繫在腰間涉水而行,以前就有〝中流失船,一千金〞的說法。
葫蘆肉薄,大多有苦味,很少當作貪用;由於具有細腰,造型美妙,頗有觀賞趣味。
在西遊記第五回:〝亂蟠桃大聖偷丹〞,說孫大聖私入兜率宮,把太上老君煉就的金丹都給偷吃光了 ,金丹是裝在五個葫蘆裡。道家煉丹,丹成都用細腰的葫蘆裝起來,很多舊小說,每提到神仙,脫離不開藥葫蘆。八仙之中的李鐵拐,背後總是背着一只大葫蘆,雖然蓬頭垢面,就因爲有那隻大葫蘆,憑添不少仙氣。
葫蘆可以裝丹藥,也可以裝水或酒,在大陸北方多地,有很多酒店就用葫蘆作爲市招。
考古學家認爲,人類在不會製作陶器之前,就已經知道利用果売作爲用具,如瓜、瓠、椰子 等等,都可以當作容器使用。史前新石器時代很多彩陶器的造型就是採取葫蘆的某一部份,據中央研究院院士石瑋如敎授研究,有十二種彩陶器的造型和葫蘆有關,並曽繪圖說明。
看過這張圖,我們暸解史前先民製作用器,盡量觀察自然摹仿自然,是費盡了心思,但是在 甘肅蘭州這地方却有人用葫蘆製成方形、八角形的小瓶小缸,是在葫蘆沒有長成之前,外面加上模子,長成之後就成爲方形或八角形的變形葫蘆了,這等於讓葫蘆再模仿其他器物。據說在清朝康熙年間,命奉辰苑,利用架上的匏瓜加上固定的模型,葫蘆長成之後,便成爲各種不同形狀的精美玩物,葫蘆眞是妙用無窮。


原文刊於豐年社農業週刊民國六十八年八月六日,第五卷第三十一期。
1979/8/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