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1月27日 星期五

中國的仕女畫

仕女畫,在中國繪畫中,是屬於人物畫範圍的一部份,古往今來的人物畫家,很多擅長仕女晝的創作。仕女晝在早稱作「綺羅人物」,南北朝,藝評家姚最在續畫品錄中說:

「沈粲:筆跡調媚,專工綺羅」。

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也說:

「廣陵曹參軍李湊,尤工綺羅人物,爲時驚絕」。

所謂「綺羅人物」顧名思義,似乎應該是專指后妃、命婦、貴婦人而言的。晚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說:

「周昉字仲朗 其畫佛像、眞仙、人物、士女,皆神品也」。

「士女」當即是仕女,似乎較之綺羅」的範圍又擴大了,應該氣質高貴,具有相當學養,而且更要「宜富秀色及婑媠之態」,凡人畫的仕女,不但要高貴還要容貌美麗。南宋畫家牟益在自己所繪的擣衣圖畫跋中說:

取周昉美人,稍加位置,畫爲長卷」仕女則又稱之爲美人了。

仕女畫的發軔,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此一時代靑銅壺、鑑的紋飾之中,有以採桑、燕樂爲主題的人物畫出現。近年來在湖南長沙附近出土的戰國時代的漆奩、帛畫,和两漢時代的帛畫,以及其他地區漢墓壁畫、漢畫磚,彩篋等等,從這些遺物中我們可以看得出,戰國時代的帛畫,畫中仕女的技法已經具有相當的水準。

東晋時代顧愷之所作的,女史箴圖,現藏大英博物館,是我國最古老的絹本卷軸畫;也是我國最古老的仕女畫卷(有人認爲它是摹本。一般學者專家認爲仍舊不失原作精神的)女史箴原是張華所作,爲女子生活規範。顧愷之用當時實際生活,創作出這一系列連環圖式的畫面。人物衣紋線描,後人譽爲「春蠶吐絲」,筆法緊勁連綿,充份表達人物形象,全卷另有一種寧靜高閒自在的氣氛。

根據畫史記載,三國時代曹不興是首先接觸佛畫的中國畫家,可以推知那時候中國人物畫,已經接受了外來的技法。到南北朝時代,西域的犍駝羅藝術擁入中原,對中國人物畫有了相當的影響。在人物畫線描方面:衣紋緊貼,像似著衣從水中出現,所謂「曹衣出水」式的線描;在人物色彩方面:接納了暈染濃淡的新技法。這種新技法,直接影響了初唐的畫家。

初唐,閣立本所作歷代帝王圖,是一卷傳世的不朽之作。畫中人物是採用了緊勁的線描和適度的暈染方法,比較富於光的感覺,是與女史箴圖所不同的。

吳道子在中國繪畫史上稱爲「畫聖」,他在人物畫的線描上開拓了新境界,線描雖然是構成人物畫的要件之一,自魏晋六朝以來的人物畫,在線的方面似乎沒有多少變化。吳道子的人物畫在用筆方面,用不同的速度,再加上提、按、頓挫的筆法,使得畫中線描有了節奏感,成爲一種富有生命的線,這種線不止是表現輪廓範圍,線的本身已具有豐富的內涵,人物衣紋轉折,衣帶迎風飄擧,都可以用線來表達,後人所謂的「吳帶當風」。吳道子僅用線描便可充份表達畫意,或是只有淡淡的薄彩,「於焦墨中略施薄彩,自然超出縑素」這種以線寫形的畫法,對於後來的人物畫法有很深遠的影響。

張萱、周昉,是唐代兩位最有名的仕女畫家。宣和畫譜中說:

「張萱,善畫人物,而於貴公子與閨房之秀最工」。

「周昉,傳家(門內有一代)閱,以世胄出處貴游間,寓意丹靑,傳寫婦女則爲古今之冠」。

張萱作品如今已難得一見,傳有宋徽宗臨摹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周昉所作仕女多爲穠麗豐肥體態,畫史稱他是貴游子弟,所見多爲貴而美者」,所以多是豐厚爲體的仕女。周昉並精於畫像寫眞,宣和畫譜中也有記載:

「郭子儀婿趙縱,嘗令韓幹寫照,衆謂逼眞,及令昉畫,又復過之一日,子儀俱列二畫於壁,竢其女歸寧詢所畫謂誰,女曰:趙郞也,問幹所寫曰:此得形似,問昉所畫曰:此兼得精神姿制爾」。

周昉傳世作品也不多,紈扇仕女圖仍疑爲後人所臨摹。簪花仕女圖及內人雙陸圖畫中人物都是碩體豐頰,肌理細誠雍容華貴的「福像」。

在唐代仕女畫稀少的今天,宮樂圖是一幅難得仕女畫,它的畫風、服飾、器物,都符合唐人風格,因爲沒有名欵,曾被定爲元人作品,後更正爲五代,本刊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份一卷九期中,王耀庭先生已有專文論述,不再多贅。

中國繪畫在創作形式上,唐代壁畫多,卷軸少,如果我們從壁畫上來觀察唐代的仕女畫,在資料上就會覺得相當的豐富了。

敦煌千佛洞壁畫中的經變故事,和成排結隊的供養人。以及和近年來發掘的永泰公主墓,和李賢太子墓,在這兩座墓葬的墓室中都有很豐富的壁畫,其中也有很多仕女畫。另外在新疆一些唐代墓葬中還發現了不少絹畫的仕女,這些畫在風格上大致都是相同的,我們從這些繪畫中,對唐代仕女畫,約略有個槪念了。

五代南唐的人物畫,藉著優秀傳統創作經驗,有突出的表現。仕女畫則首推周文矩,宣和畫譜中說:「周文矩,士女近類周昉,而纖麗過之」。

周文矩的作品,宣和晝譜的記載有七十六件之多,其中有擣衣、遊春、熨帛、繡女,等等。故宮名畫三百種有明皇會棋圖。另外一卷白描人物唐宮春曉圖,又名宮中圖,佩文齋書畫譜郁逢慶書畫題跋記的記載說:

周文矩宮中圖,婦人小兒其數八十一 此卷豐肌長襦裙,周昉法也」。

這卷宮中圖,據說也可能是摹本,又說已被分割爲數段,分藏美國、加拿大及英國。

與周文矩同一時期,顧閎中作韓熙載夜宴圖,描寫韓熙載府中夜宴情形,圖中侍宴、歌舞、奏樂各節,仕女體態圓潤,仍是承襲晚唐傳統,人物臉型已漸趨橢圓形,身材也略見修長,在濃艷敷色中色調更爲和諧,神情也更爲生動,可稱是繪聲繪色的一卷仕女人物畫。

中國繪畫到了宋代,山水、花鳥與人「分庭抗禮」局面,傅抱石在中國的人物畫與山水畫中說:「北宋中期(仁宗)以後,言心言性 - 理學的影響漸次代替了佛敎,於是便有力促成繪畫藝術的迅速轉變和發展。就豐富的宋畫遺跡來看,它不同於唐畫,唐畫是賓主分明的;也不同於五代,五代是縱橫激盪的。它唯一的特色是淨化了諸種外來的影響,出現了民族的本色風光,所以我認爲宋代是中國古典繪畫的成熟時代。畫體方面,山水,花鳥由於正確的掌握並體驗了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已經和人物畫分庭抗禮、齊頭並進,這是唐代所沒有的。」

宋代人物仕女畫,承襲唐代寫實的傳統之外,在題材上也加入了歷史故事,民間風俗。

李公麟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夏文彥在圖繪寶鑑中說:

「李公麟繪事集顧、陸、張、吳、及前世名手所善,以爲己有,專爲一家。作畫多不設色,獨用澄心堂紙爲之,惟臨摹古畫用絹素著色」。

作畫不設色,在人物畫稱爲白描,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線描簡明精細遒勁有力,濃淡虚實,剛柔曲直,不必借重色彩,以線描刻劃人物精神。故宮名畫三百種》有免胄圖,可以算得是李公麟白描人物的代表作。

麗人行是李公麟摹古的作品,用絹畫著色,以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爲題材作畫,畫中人物均與周昉同一筆意,也是李公麟摹古佳作之一。

南宋人物畫家牟益有一卷長達兩公尺六的長卷,畫的是謝惠連的擣衣詩意,全用白描畫法,他在畫跋中說:「謝惠連禱衣詩五言十二韻,曲盡閨闈婉嬡動息(耳賓)伸之態,意韻萬千,妙在言外,詠嘆不已,因取周昉美人,稍加位置,畫爲橫卷 」。

這又是一卷直接受周昉畫風影響的,一卷大部頭作品。一般說來南宋很多人物畫,尤其是仕女畫,除了摹古作品,仍舊保有寫實傳統。特别是富於鄉土氣息的風俗畫,在這一時期也尾隨興起,如李嵩貨郞圖、鬼趣圖,畫中出現村婦抱小兒哺乳,鄉土味道十足,另一幅沒有名款的南宋人作品,題名爲望賢近駕圖,圖中下角畫一民家,圍牆柴扉之內,也有村婦兒童,欲睹牆外風光,十分傳神。

人物仕女畫在元代,趙孟頫,錢選等人,所作可稱高古細潤。在當時是受外族統治。停止畫院,一般文人作晝,不過是寫胸中逸氣,爲的是發抒自己的意志,趨向山水畫創作。元季四家都是山水畫家,其中倪雲林、黄公望在山水畫中,連點景人物也很少畫,在這種情形之下,高度技法的人物仕女畫,也就衰頹不振了。

明初雖然恢復畫院,但巳不如兩宋時代,文人畫仍繼續發展,人物仕女畫也予以文學化,詩詞、小說、傳奇中的人物,成了人物仕女畫的素材。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世稱明季四家,四家中文、唐、仇三家都擅長人物仕女畫,芭蕉仕女是文徵明僅見的一幅傳世的仕女畫。唐寅的仿唐仕女、陶穀贈詞、班姬團扇等幅爲代表。仇英本身即爲人物畫家,作品很多,仕女畫中可以孝經圖卷及漢宮春曉爲代表。

晚明藝術史家,將歷代人物仕女畫,線描技法蒐集成十八種,先後見於周履靖所撰天形道貌,及汪砢玉所撰珊瑚網。所謂十八描法是: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混描、撅頭釘描、曹衣描、折簾描、柳葉描、竹葉描、戰筆水紋描、減筆描、枯柴描、蚯蚓描、橄欖描、棗核描,對人物仕女畫的線描,不斷有新的發展。

中國繪畫一向重神似而輕形似,「眞」與「似」並不是畫家極終目的,晚明畫家在不求形似之中,從筆法技巧上追尋變化,而有意的求其不似,在繪畫形式上有所突破,被稱爲「變形主義」畫家。丁雲鵬、吳彬、藍瑛、崔子忠 可爲代表。

丁雲鵬傳世作品多爲佛畫,極爲精細,筆法富於變化,白描多用淡墨暈染。吳彬作品中也以佛畫佔多數,月令圖畫十二月風俗:一月賞燈,二月桑蠶,三月鞦韆,四月浴佛、五月端午,六月蓮池,七月普渡,八月中秋,九月重陽,十月校閱,十一月大儺,十二月賞雪,佈局精嚴,構圖類似歲華紀盛。藍瑛早年曾在工筆仕女上下過功夫,後來則專著山水,藍瑛仕女畫已難見到。崔子忠作品不多,許眞人雲中鷄犬圖是一件很不錯的人物畫,畫中許眞人騎牛背上,妻子和僕從跟隨在後,人物線描流暢,設色古雅。陳洪綬的仕女畫連同版畫插圖計算數量很多,現只提兩件風格古拙的仕女畫:一件是隱居十六觀册中的縹香」畫中一仕女持一卷書坐石上;一件是雜畫册中的「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這兩幅仕女畫,筆法圓勁,都是陳洪綾的精作。

淸初以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惲(吳歴、惲壽平)爲畫壇主流,受到董其昌的南北宗說法的直接影響,千篇一律宗法元季四家的畫風。仕女畫被認爲是「習者之流」的作品,文人雅士不肯爲,除了一些宮廷供奉的應制之作,仕女畫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入淸以後,仕女畫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但對寫眞畫像卻有相當成就,這是受到擅於繪畫的西洋敎士來到中國的影響,當時如禹之鼎、焦秉貞、冷枚,都是此中好手。

晚淸改琦、費丹旭,本身即爲文人,他們重新塑造了仕女畫的形象,但求其筆墨簡潔生動,色彩淡雅協調,和畫面的意境情趣,不必寫實,而再度濟身於文人畫。

中國仕女畫在畫風屢次改變之中,由勸善規戒而敍述史實而描寫鄉村以至融入文學,由力求形似而不求形似,進入另外一種境界,仕女畫今後應該朝這個方向求更進一歩發展。

麗人行_故宮藏畫_故宮文物月刊12期_圖一 守獵壺蓋紋飾_故宮文物月刊12期_圖二 漢宮春曉_故宮藏畫_故宮文物月刊12期_圖三 漢磚畫拓本_故宮文物月刊12期_圖四 故宮藏畫_故宮文物月刊12期_圖五 故宮藏畫_故宮文物月刊12期_圖六 仕女圖_故宮藏畫_故宮文物月刊12期_圖七 故宮藏畫_故宮文物月刊12期_圖八
原文刊於故宮文物月刊第12期,19843月出版。
奉台博文字第1060000657號書函同意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