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工筆畫,至十三世紀,元、明兩朝時畫壇以水墨疏簡為重,促使工筆畫繪畫已經寂寞了七百年。光復後有感於台灣膠彩畫之普遍,深念有發展工筆畫之條件,遂於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成立中華民國工筆畫學會,簡稱「工筆畫學會」開始推展工筆畫藝術,舉辦各項活動。
本省膠彩畫前輩畫家多學自曰本。溯其原始於七世紀時,曰本學者遊學大唐,在中國接觸到使用重彩顏料,合膠作畫的方法,在日本發展到今日,溶入西方繪畫表達的方式,成為今日獨有的一種繪畫,技法承襲了我國古代工筆重彩的餘緖。
工筆畫需要在臺灣復興,復興並非復古,而是用現代意識,承接傳統技法,吸收外來營養,付予工筆畫的新生命。如何復興工筆畫,必須大家對工筆畫有所認知,舉辦展覽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會每年不定期舉辦工筆畫大展,以收相互砥礪觀摩的宏效。
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對於傳統繪畫積極推展,各地紛紛成立工筆畫社團,中央美術學院設有工筆畫研究室。北京成立當代工筆畫學會,昔曰蜚聲畫壇的湖社畫會,健在會員均已超越八十高齡,也在瀋陽號召復會,仍不遺餘力培植新秀,各地美術學院對工筆畫列為重點課程。
本會曾兩次赴大陸參觀訪問,認為大陸對工筆畫發展情形,可供台灣借鏡之處不少,遂於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舉辦「海峽兩岸名家工筆畫大展」於中正藝廊,兩年之後今日,再次舉辦兩岸工筆畫大展,其目的是希望台灣工筆畫家,藉這一次展覽,對大陸工筆畫創作的方向,能有所暸解,反之大陸畫家,也可以從這本專輯之中,對台灣工筆畫作品,增加較多認識。
繪畫不能沒有技法,否則無從寫出物象神形,自然也無法表達畫意,工筆畫是鍛鍊繪畫技法最佳途境,從這一次工筆畫大展展出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技法,呈獻多種多樣的風貌,台灣畫家的作品,有傳統、有現代,更有相當數量的膠彩作品。大陸畫家的作品,也有不少傳統筆法,有重彩,也有淡彩,有變形誇張的作品,也有利用特殊技巧達成特殊效果,可謂洋洋大觀。
這一次工筆畫大展,台灣參展的畫家,除了工筆畫學會會員以外,邀請了會外名家,各大專院校擔任工筆畫教學的教授,同時邀請了台灣膠彩畫協會的畫家,提供作品共襄盛舉。大陸方面與瀋陽有較早聯繫,參展作品二十四件為數量最多地區,由魯迅美術學院晏少翔教授,以八三高齡親自主持徵集作品工作。西安美術學院參展作品整齊而有齊一水平,以劉文西院長為首,展出富有西北鄉土風味畫作十一幅,北京方面畫家,初次與本會交流,時間較為促迫,參展作品有九件,係由北京當代工筆畫學會代為徵集,天津畫家作品數量僅次於瀋陽為十九件,均係透過孫智譜教授,分別以個人名義邀請參加,除此之外,南京畫院、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武漢湖北美術學院,哈爾濱畫院,均有作品參展。
此次展覽得以順利進行,首先感謝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陳益興館長,撥借國家級中正藝廊作為展出場地,並且給予人力物力的支援,給予多方指導。謹代表本會同仁,致最深執謝意,疏誤仍所不免,希望各位先進不吝賜教!
中華民國工筆畫學會理事長吳文彬
--原文刊於海峽兩岸名家工筆繪畫展之畫冊序言,1996年6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