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藝文舊談 - 十珍印泥


書畫家在作品完成之後,題上作者的名款,還要蓋上印章,表示對作品負責。字畫上的印章如果印文粗俗印泥油污,卽使是一幅筆墨高超的繪畫,也會有損畫格,因此書畫家使用的印章和印泥,都要經過一番選擇。

 
因爲一般文具店的廉價印泥,一經蓋用就會呈現一片油污,有些印泥因爲不是硃砂製成,經久返色,或是變黑變黃。

 
印泥所以滲油,是印油未經過煉製的緣故,退色的原因是使用了廉價染料,變黒可能是用了銀朱。

 
好的印泥不滲油不退色,蓋在紙面上有一種厚重的感覺,有人把印泥訂有十珍:一明、二爽、三潤、四潔、五易乾、六不落、七不濘、八不黏、九不霾.,十不凍。

 
如何調製好的印泥,首先要煉油,油經過煉治才不會滲化走油,煉治印泥油的方法,自古以來人言言殊,各有秘方,從現有文獻中,所見到的煉油方法就有五種之多,分別抄錄如下:

 
一、印章集說所載:

用蓖麻油五斤,芝麻油一斤,藜蘆三兩,猪牙皀二兩,大附子二兩,乾薑一兩五錢,藤黃五錢,桃仁二兩,土子一錢。

 
把以上的材料放在一個容器中,外面加水用大火燒滾數百遍,水如果燒乾,隨時加水,繼續用小火燒三天,然後去渣,裝入瓷罐,埋在地下三天,取出來再晒兩天去水氣,就可以用了。

 
二、紅朮軒紫泥法載:

 
用蓖麻子油二十四兩,白芨五錢,蒼朮二錢,川附子三錢,肉果一錢,乾薑二錢,川椒三錢,金毛狗脊三錢,信一錢,斑毛七個,皀角一錢。

 
把以上的材料放入砂鍋,熬至滴水成珠,去渣,再加白礬末三錢,無名果末三分,同裝入瓷罐晒到濃縮爲十六兩,就可以用了。

 
  三、燕閒淸賞箋截:

 
蔴油二斤,牙皀角三個,蓖麻仁半斤去殼取出蓖蔴仁搗爛,花椒四〇粒,籐黃一錢,明礬五分,黃柏五分,黃蠟五分,白蠟五分,胡椒卅五粒,先將蔴油同蓖蔬仁熬至數滾,再加入皀角花椒和胡椒,熬至滴水成珠,再加入黃蠟白蠟明礬等,去渣之後卽可。

 
四,雅尙齋印泥法載:

蓖麻油裝罈,埋地下三二年,然後再翻晒,加入黃蠟一錢,白礬末一錢,白芨二錢,金箔五〇片。

 
五、篆刻入門載:

取菜油放在一隻盤子裏,上面盖一面玻璃,另外一角稍爲墊起二三分高。爲是蒸發水氣,然後就曝晒在三伏烈日之中,約晒二三年,使油晒成白色如熬成的糖汁,滴水不暈就成了。

 
以上這五種煉治印油的秘方,是否實用,因爲沒有試做過,不得而知,不過,煉油的目的是要使油濃縮,把浮油揮發出去,製出印泥才能不暈不走油。

 
油煉治妥善,第二步要選擇硃砂,唯有硃砂調製成的紅印泥才能永不退色。

 
硃砂有所謂「箭鏃硃砂」是最上品的,如果硃砂含有雜質就會發紫發黑,所以選擇硃砂,必須要色紅而有光彩。

 
硃砂磨細經過漂淨之後,加油少許,用乳鉢研,硏磨硃砂不可忽左忽右,必須朝一個固定方向旋轉。

 
最後手續是調製艾絨,用肥大的艾葉去筋和梗,泡石灰水,然後淸水洗淨煮去黃水,洗淨晒乾,搓捻成細絨,再經篩細,最後用胭脂水泡透,晒乾成爲紅色艾絨。

 
硃砂與油合成之後,再加艾絨共硏合成爲印泥,再經過太陽晒幾天就可以用了。

 
硃砂印泥使用的時候要常常攪拌,攪拌印泥用骨製的骨籤,也要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也不可忽左忽右,印泥拌妥呈凸起狀,所以印泥盒要選蓋子高的才好用,有句俗話:「要想印泥好,一天攪三攪」常常攪摔的目的是避免印油上浮硃砂下沉,永遠保持匀合,色澤自然鮮明。

 
印泥除了常用的硃砂紅印泥之外,還有一種較黃色的硃膘印泥,也有綠印泥和藍印泥,那是用石綠或石靑調配的印泥,還有棕色印泥和黑色印泥,那是赭石或烟子調配的。記得在北平有一位篆刻家也是書法家壽石工先生,他每逢遇到寫紅珊瑚箋的時候用泥金印泥蓋印,非常別緻。

 
印泥最好裝入瓷盒,盖子要高。石製玉製的因爲會吸油不適用,金屬製品和象牙犀角製品也不適用。

 
印泥用過就蓋好,放入木匣或是錦盒之中以防灰塵浸入,印章也要揩乾淨再蘸印泥,以免積存污垢。

 
好的印泥,製做費時,售價也很高,我們不妨硏究科學的方法,使得印泥油濃縮,只要煉油成功,那麼調製印泥就比較容易。

 
 

民國69428日於農業週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