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墨,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藝術,不但可藉以傳佈金石古器,增廣流傳,更可以供作觀摩鑒賞,拓本也如同書畫一樣被人們珍藏。
拓墨始自何時,還沒有可靠的資料可徵,根據容庚、張維持著的殷周靑銅器通論云:「拓墨始自何代,不大確知,我們推測有了紙墨之後,爲了省掉抄寫校對碑文的麻煩,就發明了拓墨。隋書經籍志所載:『後漢鐫刻七經,著於石碑,皆蔡邕所書 … 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世傳的拓本,則以淸末敦煌發現唐太宗溫泉銘爲最早,後有永徽四年唐人手寫題記。雕版印刷始於晚唐,拓墨是雕版印刷術的先導,印刷是拓墨的反轉,拓墨是用墨施於紙上,而印刷是將墨刷在版上,這一反轉工夫,是積長期拓墨的經驗才實現的。」
至於鐘鼎彝器的拓墨,據說是始自宋仁宗皇祐三年,至到淸嘉慶以後,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問世,拓本才爲人所注意重視,爭相收藏。
在拓墨藝術中,有所謂「烏金拓」和「蟬翼拓」兩類。「烏金拓」是用重墨 ,拓本墨色烏黑,光澤鑒人,此法以陳介祺最爲精湛。「蟬翼拓」是以淡墨輕拓,纖毫畢露,以精細見長,此法首推達受和尙。
達受和尙是淸朝道光年間人,據說他除了精於拓墨藝術,也工書善畫,擅於鑒賞,並且還能裝裱字畫。墨林今話、桐蔭論畫、寒松閣談藝瑣錄、前塵夢影錄、都有關於他的記載。
據墨林今話:「釋達受,號六舟,海昌白馬寺僧,故名家子,精鑒別古器及碑版之属,阮太傳以金石僧呼之,拓手尤精絕,能具各器全形,陰陽虛實,無不逼眞。」
達受和尙的拓墨,以傳拓金石古物器形最爲獨到。古物器形的傳拓,據說是始自道光初年。
據前塵夢影錄卷下:「吳門椎拓金石,向不解作全形,迨道光初,浙禾馬傅巖能之,六舟得其傳受,曾在玉佛龕爲阮文達作嵗圖,先以六尺匹紙巨幅,外廓草書一大壽字,再取金石百種,或椎拓一角,或上或下,皆以不見全體著紙須時乾時濕,易至五六次,始得葳事,裝池旣成,携至邛江文達公極賞之,酬以百金,更令人鐫一石印文曰金石僧贈之。」
古物器形的拓法,先要把要拓的古物各部尺寸量好,預先把器形依照尺寸畫在紙上,再用油紙剪成原器形大小,再分剪若干小塊,欲拓何處,卽將該處油紙取下,拓的方法據殷周靑銅器通論:「取簿鋅版,面不必很光,用白紙舖其上,再把油紙剪的圖,舖在白紙上,如所拓爲鼎,口、耳、腹、足將油紙次第取下,以拓其輪廓,最後將拓之輪廓放在原器上,以拓其花紋銹斑,口內銘文。」
達受和尙擅畫,前文巳經提過,他常常把已經拓好的古物器形,在上面加添幾筆折枝花卉,成爲一幅很別緻的歲朝淸供,因爲有古物器形的拓墨,頹得格外富於古趣。達受和尙的畫藝,據桐蔭論畫:「釋六舟達受,花卉寫生,得靑籐老人縱逸之致,余見其拓古銅器四幅,各器全形,陰陽虛實,無不逼眞,隨筆點染花卉,簡淡脫俗,古趣盎然最爲精絕,眞絕技也。」
最後談到達受和尙的收藏,據骨董瑣記績記:「釋達受得大曆懷素小草千字文眞跡,及貞元懷素小草千文六十三歲書於零陵者,爲建墨王樓以寶之。復建玉佛閣藏所得天平玉佛及東魏武帝玉佛,又建百八古磚硏齋,以藏磚䃺磚作鏡軒,以藏書畫金石,建樓題曰:大願船,以供奉六朝玉石銅造像,䃺磚、墨王、玉佛三額,爲阮文達道光十八年七十五所書,皆在南屛。」
中國書畫月刊二十期
這篇文章的時間已經不可考了,就連這一個月刊,也不容易找到了,因為這名稱太通用了,已經很難判別了。不過,在新竹文化局的網站上看到蘇秋錄先生的介紹,他們說到蘇先生對於傳統繪畫的推動,以及擔任過中國書畫月刊的發行人,加上時間的紀錄等,想應該是這份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