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藝文舊談 - 硯


筆、墨、紙、硯,稱作文房四寶,這四項文具,只有硯,不容易損壞,很多古硯到現在仍然保存無恙,可以作爲傳世之寶。
 

硯以石硯最爲實用,也最爲文人喜愛,石硯中以廣東高要縣端溪所產的端硯最爲有名,高要縣在隋唐時代稱爲端州,宋代改爲肇慶府,在府東三十里有斧柯山,壁立峻峙下臨江流,盛產硯石。根據文獻記載,北巖所產石質瑩潤,並且以子石爲上,所謂子石是生於大石之中的石。

 
端硯中以有「眼」的最名貴,在暗紫色的硯台上有微帶黃色的圓點,黃色中又有黑點,看起來好似鸚鵡的眼睛,因此稱之爲「鸚鵡眼」,也有淡綠色的圓點,稱爲「綠豆眼」,還有所謂「猫兒眼」「雀眼」…… 名目繁多。有的端硯沒有眼,伹是却有很美的石紋,如「靑花紋」、「金線紋」、「馬尾紋」等等。這些眼和紋,都是一些玩賞收藏的人定出來的名堂,來增加端硯的身價。

 
硯的用途是磨墨,硯台如果粗就銼墨,細會拒墨,盡管磨很久就是不發墨,端硯本身細潤但不拒墨,也不傷筆。

 
端溪舊坑據說到了南唐就採得差不多了 ,宋朝又重新開坑,這時候的端硯已經相當名貴了 。據傳說宋神宗熙寧年間有一位名叫杜諮的做端州的地方官,到任以後禁止人民採石,好的硯都歸他一人所有,大家給他取了個外號叫「杜萬石」,後來朝廷派人調查此事,以後就立了一條法規,凡是在端州爲官的,卸任以後只准買硯兩方。

 
元朝政府專門派有官兵駐守,嚴防盜採。明朝開始開採端溪口水岩,淸代也在險峻的削壁上採石,得到很多上好的硯石,由於採石的工作非常艱險,端溪佳石愈來愈少了

 
與端硯齊名的,在安徵歙溪有歙硯,現屬於安徽婺源縣,硯材產於龍尾山,最名貴的有「龍尾硯」、「羅紋硯」、「星硯」、「刷絲硯」,另外祁門有「細羅紋硯」,宣城有「宣州石硯」,壽春有「紫金石硯」,宿縣的「樂石硯」,靈壁的「盤山石硯」,也都很有名。

 
淸康熙年間淸宮開始用「松花石」製硯,色呈紺綠色,也有滑不拒墨和澀不滯筆的優點,現在故宮博物院中收蔵的淸宮石硯,有很多「松花石硯」,在製作上都很精美。

 
淸代彫硯名家輩出,如餘姚黃宗炎,南京陸子受,膠州高鳳翰,高鳳翰是一位名畫家,曾任歙縣縣丞,能自己琢硯,收藏名硯有千餘方。另外歙縣江復慶,江南王岫筠,鎭江梁儀,都是有名的彫刻家。

 
蘇州專諸巷,有一位女性琢硯名家,人稱顧二娘,據說她可以用鞋尖試出硯石的好壞「纖足試石」,傳爲佳話,隨園詩話中記載:「何春巢在金陵得到一方端硯,背後刻有劉慈一首絕句詩:「一寸干將切紫泥,專諸門巷日如西,如何軋軋鳴機手,割遍端州千里溪」這首詩就是描寫顧二娘琢硯的。

 
明淸兩代以後,玩硯和藏硯的人日漸增多,對於質地彫琢考究再三,成爲專門學問。自來喜好古物的人士首先注意古物有沒有文字和花紋,帶有文字的漢瓦一向也是視爲珍藏的對象,漢未央宮瓦當頭有「長樂末央」「儲胥未央」「太極未央」等等字様,好事者收集未央宮瓦當,見背面平整,試來硏墨,由於收集瓦當文字,而在背面用作磨墨的硯台,於是漢瓦硯便大興其道了,眞正漢瓦當數量有限,因爲喜好的人多,於是也有人仿製漢瓦硯了

 
宋朝有一位劉義叟的,善製瓦硯,因爲做得不多,所以很名貴。到了明朝就有人大量製造漢瓦硯了,也有人大量仿製未央宮東閣瓦硯,這是用瓦身製成的硯,硯上有墨池。

 
河南相州傳說出土有漢瓦,據說是三國時代銅雀台的瓦,消息傳出也有人專門仿製銅雀台的漢瓦硯,製成之後埋入地下:經過一段時間取出冒充相州古瓦。

 
和古瓦質料相似的,還有一種澄泥硯,山西絳縣出產澄泥硯,製做澄泥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用絹縫製一個袋子置於汾河中,使得河水中的泥自動入絹袋,這是自然形成的澄泥,另一種方法是取河底之泥裝入夾布縫製的袋中在水中擺來擺去,最細的河泥一就從布袋中滲出,然後把粗泥沙倒掉,水中遺留的就是製硯的澄泥了,除去淸水晒到半乾加入黄丹,好像製做淘器「煉土」用手猱合,然後入模成型之後再加彫塑整修,入窯燒大約一個對時(卽是二十四小時),燒成之後加墨蠟和山西老醋蒸,製成的澄泥硯不亞於石。澄泥硯的形式色澤,都可以由人工製成,所以有綠色澄泥硯、紫色澄泥硯,有「饍魚黃」、「魚肚白」、「蝦頭淸」等等。澄泥硯由於製做精巧,大家把它當作一種陶塑藝術品珍藏,已經失去實用價値了

 
使用好硯台,應該悉心維護它,硯台用的時候就貯水磨墨;不用的時候要把積墨洗掉,有一句俗語說「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這並不是說鼓勵人不洗臉,而是說洗硯比洗臉還要重要。

 
本省二水、西螺、都有好的硯材,但是缺乏琢硯的高手,現在我們在推行復興中華文化運動,旣然有好的硯右,就應該進一步的提高製硯工藝水準,在台灣公私藏爲數很多,那些古硯都是很好的模本。

 

農業周判,民國 69 4 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