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晏老師的文章 – 五十年前老畫友


一九八九年偶然翻閱台灣出版的《當代美人畫選》見到吳文彬的作品,得知五十年前的老畫友吳文彬在中央研究院工作,當即寫信給他,從此取得聯繫,書信往來頻繁,他曾兩次帶學生專程來瀋陽會唔。

回憶當年抗戰時期,北京雖然社會蕭條,物資貧乏,但傳統中國畫從滿清到民國,這一復甦時期,仍處於方興未艾之際,全國各地對書畫的愛好和收藏已蔚為風氣,加以工商企業界競相收藏名家書畫,書畫仲介者活躍於京、津、灑、漢、穗等大都市,以北京琉璃廠一地,即有榮寶齋、倫池齋、銘泉閩、晉秀齋、欣生堂、修竹齋、豹文齋等十餘家南紙店代理時賢書畫,僅榮寶齋一家,在全國各地廣設分號,書畫家有很大活動空間。

當時的藝術學府在北京有:國立藝專、私立輔仁大學美術系、京華美專、華北大學美術系、北華美專等。藝術社團有:中國畫學會、湖社畫會、雪廬畫會、四友畫會、林實馨畫會等。

中國畫學會和湖社畫會,在辛亥革命之後,對中國畫布了承先獻後的作用。每當春秋雨季,照例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藝術雅集,藉牡丹菊花盛開時,圍內社稷壇大殿,東隅董事會大廳,西面柏樹林陰春明館畫廊,南端水榭南北廳,有接連不斷的畫展,此時此地正是文人雅士留連忘返的場所。

我與鍾質夫、季觀之兩位學友,就在這種傳統藝術發展的需要形勢之下,共同組織了「雪廬畫會」。當時曾敦請黃賓虹大師講授繪畫理論,金禹民先生示範金石蒙刻,當代名家如:壽石工、陸鴻年、啟功、田世光、張其翼、金哲公,經常註足「雪廬」,學生超過百人,為北京最具規模國畫社團之一。

文彬就是其中一員,當時他正讀中學,為人謙謹勤奮,質樸好學,他的父親岐山先生,也是一位書畫愛好者,曾記得一九四四年八月為吳先生畫過兩面摺扇面和一幅屏條。

文彬習畫,對傳統技法十分重視,對歷代名作,曾有系統的認真臨摹研究如:吳道子「天王送子圖」、唐人「遊騎圖」、梁楷「十六應真」、李龍眠「五馬圖」為他線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繼而在臨摹蘇漢臣「五瑞圖」、宋人「拜月圖」、元人「文姬歸漢」等從中吸取工筆重彩中構思和布局的技法。在五年學習中,無論風雨甚至雪天,從無間斷,每天從學校下課,再趕來「雪廬」,常常到晚間八九點鐘騎上單車回家,這對當時只有十七歲的他來說,所投下的苦功,在今天的學生中是很難做到的,或許正是這種不畏艱辛的精神,才為他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一九四四年他高中畢業考取國立藝專國畫科,從溥松窗,劉凌滄繼續深造,時常來「雪廬」看我,不久時局不定聽說他舉家南遷,直到一九八九年我們取得聯繫。

一九九0年大陸舉辦現代中國畫作品展,文彬有兩幅作品參展,一幅「白描仕女」,另一幅「紅葉仕女」,看後為之一振,白描畫得很地道,用筆用墨恰到好處,線條流暢極見功力,堪稱佳作,看出領悟到唐宋人筆墨精隨,加之多年在中央研究院工作,得到更多薰陶,並且在教學創作中不斷實踐形成今天個人風貌,「紅葉仕女」 被魯迅美術學院收藏。

近三年來兩岸文化藝術不斷交流,特別是在推動臺灣傳統藝術發展,文彬都是不遺餘力的,更應提及的是文彬為促成兩岸工筆畫大展的實現,編輯出版工筆畫大展專輯,不辭辛勞,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兩次親來瀋陽多方奔走得以實現,工筆畫大展的展出和專輯的出版,確已得到兩岸專業人員的肯定和讚許,誠如序言中張俊傑館長所說:「這次畫是臺灣光復至今,最具規模高水準的工筆畫大展。」

海峽兩岸自通郵以來,翔與文彬對兩地的國畫發展形式交流,現階段彼此專業的初磋,以書信方式時有往還,前輩詩書畫家,嘗有以書畫合作,詩歌酬唱,藉以切磋舒懷,目前苦於相隔萬里,不能促膝暢談,採取以畫敘情,藉郵寄往來合筆作畫,以釋思念之情。

聞臺灣省立美術館將為文彬舉辦七十回顧展,翔不能親來參加盛舉,謹以蕪文為賀,願展出成功!

晏少翔
於瀋陽魯迅美術學院一九九四年十月時年八十有一

晏少翔
一九九五年為吳文彬七十回顧展作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