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從北京小吃「切糕」想到古代器物

拜讀《北京文史》2005年第2 期中鈕隽學長大作《老北京小吃中的蒸制食品》,談到切糕是用瓦盆蒸熟的,又名 盆糕。據我所知,瓦盆蒸切糕盆底必須有很多圓穿孔,這樣才能使蒸氣透過盆底穿孔把切糕蒸熟。

回想起在北京求學的時候,家住在北溝沿(現在的趙登禹路),時常跑到白塔寺附近買切糕。賣切糕的姓劉,大家叫他切糕劉,在附近很有名。記得每次去白塔寺買切糕,都要在瓦盆還沒卸下蒸鍋時就到,眼看著卸下瓦盆磕出整塊切糕用濕布壓扁在案子上,用刀切成小塊,蘸上白糖,插上竹牙籤,才買回家,並趁余溫尚存,趕緊享用,那種棗甜豆香的味道至今難忘。

那麼,瓦盆是怎麼來的呢?筆者到臺灣之後,有機會接觸到上古器物。古人用陶器烹飪,為了引火煮熟食品,便在陶器下加上三個支足。為迅速加熱,這三支足做成中空袋形,所謂 分襠腿,這種陶器叫,可以用來煮食物。水煮必產生很多蒸氣,於是再把另外一件陶器底鑽很多穿孔,放在鬲上用蒸氣蒸食物,這種有穿孔的陶器叫作 擺在上,下煮上蒸同時完成兩種食物的製作。底有穿孔的和現代蒸 切糕的瓦盆,在形狀與功能上並無太大的區別。 現在依然沿用,只不過已改為木制的了。北京另外一種小吃甑兒糕,現做現賣有多種口味讓人百吃不厭,就是用木制做的。

由此可以看出,瓦盆蒸切糕無疑就是從古代陶傳承下來的了。




原文刊登於北京文史,北京文史研究館編,20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