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國傳統繪畫,一般稱它爲「國畫」,從題材內容的分別,又分爲:山水、人物、花鳥。山水畫的內容是以山巒林木溪流爲主,用簡筆寫人物屋宇,作爲點景陪襯。人物畫則是以人物爲主,包括:道釋、仙佛、高士、仕女、寫真人像。花鳥畫是以四時花卉,禽鳥魚蟲、蔬果爲主。
傳統繪畫的表現方式又有工筆與寫意之分。工筆畫崇尙工緻細膩的筆法,寫意畫則是筆法簡疏。傳統繪畫的精神是「以形寫神」,寫形是手段,寫神才是目的。工筆畫雖然筆法精細,但也並非寫實作品,繪畫表現方式不同,實際都是以傳神爲目的,無論工筆寫意,都不出寫意範疇。
二、東西繪畫之不同
傳統繪晝中的工筆畫,以人物和花鳥最多,這些工筆畫作品也並非寫實之作,與西洋畫寫實畫法有所不同。
西洋畫若是畫人物,首先要設置「模特兒」,然後選定時間,尋覓光源,固定地點,擺妥姿勢,必須在一定的距離、焦點、透視的角度之下,進行面對面的寫生,根據光線照射的明暗所產生的界面,如實描繪。以光影產生界面用來造型,這種造型,我們稱爲「以光分面」 的造型。
傳統人物畫的畫法,不採用光線明暗分面,更不是面對「模特兒」寫生,因此不需要光線的明暗面來作畫,而是用筆勾勒墨線,用線來槪括面,所以稱爲「以線分面」的造型,既然不是面對「模特兒」寫生,如何造型?是用面識心記的方法,也就是先觀察默記,對不同的人物,作仔細觀察,然後用筆勾勒初稿。
傳統人物畫經過歷代傳承的畫法,其中的程式規律,用「背擬默寫」的方式,勾勒出初稿,經過多次修正,衣紋組織疏密節奏,衣帶飄揚的韻律感,和人物的傳神,這些重要環節,全憑一支畫筆的勾勒,這就是傳統繪畫重視畫法、程式、規律的緣故。
例如:常言「胸有成竹」,如果畫竹堅持對竹寫生,必然漫無頭緒,若依傳統寫竹方法:「立桿、 點節、分枝、佈葉」的規律,枝葉分明,竹葉排列有个字和介字的程式,就不會紛亂,疏密得宜,遠近分明。
中西方文化背景各有不同,所衍生的藝術體系有別,畫法也各有不同。滿清腐敗,國民革命成功,新文化運動提倡科學民主,對傳統文化認爲守舊而不科學,主張改革,傳統繪畫同樣也受到批判,主張用西洋畫法來改革中國畫,他們誤認爲只要使用中國的筆墨在中國的紙絹上用西洋畫法作畫,就是中國畫,因此中國人物畫也不免要先設置「模特兒」,尋覓光源和焦點透視,用「以光分面」的畫法來造型,然後再用宣紙描摹線條,實際上這些線條只不是輪廓線,與傳統人物畫的筆法「一筆到位」那種遒勁有力一氣呵成的墨線難以相比,更談不上傳神。
中國傳統人物畫用筆寫線,無需敷彩依然呈現神韻,稱之爲「白描」,與西洋畫素描迥然不同,素描用光線表現畫面,「白描」用墨線槪括畫面。雖然「白」與「素」在中國字意上相似,實際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繪畫。素描是完成西洋畫的前奏,不過是畫前的稿本,「白描」則是有筆墨的完成作品,至於敷彩僅是補充筆墨的不足而已,作品本身則是以筆墨爲主。
很多沒有素描基礎的人,利用照片投影放大描摹成畫,更是等而下之,由於光差顯出手腳不同大小的笑話,這種投機取巧的畫作,難有傳神筆墨。
中國畫用筆用墨之法,是經過長期累積不斷的發展,形成與中華民族難以分離的審美觀念,中國畫的筆、墨、紙、絹,不過是繪畫媒材,借用它來表現中國畫的畫法精神,如果使用中國筆墨紙絹傳統繪畫媒材,而不用傳統畫法作畫,不但破壞傳統畫法還以爲突破改革,這種作品就不能稱爲中國畫,就如同碧眼黃髮的西洋人,穿上中國的衣服不能成爲中國人的道理相同。
三、人物畫的服飾問題
外國人穿了中國衣服,不能成爲中國人,同樣中國人穿上西裝也不能是外國人,中國傳統人物畫中的服飾的問題,是個値得討論的課題,有人指責傳統人物的服裝是古裝,爲何不畫時裝人物?如果仔細分析,並不盡然,舉例而言,仇英著名遺作《漢宮春曉》其中仕女服飾與考古出土的漢代服飾並不相同,一般畫《西施浣紗》,所畫的西施也非春秋戰國服裝,因此這些畫中服裝是難以作爲斷代的根據,說它是古裝不能確定時代,說它是時裝當然更爲不妥,只能說它是綜合歷代服飾的特長,依照上衣下裳的大原則而設計的,更重要的是在筆墨上能有適當發揮之下加以誇張,求得更有韻律節奏的筆寫出生動傳神的人物,何況人物畫亦非寫 實作品,如果時裝人物也有發揮中國畫筆墨效果,同樣也是可引作題材。
古代人把繪畫看作是「成教化、助人倫」的工具,因此人物畫以寫真人像佔多數,例如顧閎中的傳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對人像畫可謂形神兼備,到元明以後,人物畫漸漸成爲欣賞藝術品,人像畫成爲畫家職業的專業只求相貌宵似,作爲實用畫像,藝術品味減低,與人物畫「遺貌取神」的精神分道揚鑣。
人像畫的專業畫師,爲人畫祖先遺容,以供祭祀之用稱爲「影像」,平時生活紀錄或文人雅集,在攝影技術尙未發展,只有請畫師手繪人像紀實稱爲「行樂圖」。無論是祖先「影像」或在世人生活的「行樂圖」,必須要相貌不差服飾不可錯亂。
滿清入關之後,爲了要百姓臣服,一律薙髮梳辮,穿馬蹄袖滿人服裝,皇室很多「行樂圖」中人物也是頂翎補掛,混入山水畫配景之中,顯得極不調合,好像清朝人進入元明時代的景物之中,滿清皇室當然也會欣賞到這種「行樂圖」的不搭調,但是他們自己定的法律,要人民遵守剃頭穿馬蹄袖衣服,否則以反叛論罪,只好利用皇室特權,雍正乾隆兩朝出現了「變裝行樂圖」皇帝穿上明朝的寬袍大袖衣服,往來在「行樂圖」中,遠山近水,花木樹石的構圖,完全符合中國傳統繪畫的格局,這種「變裝行樂」只有自我欣賞,無法公開,爲了藝術欣賞而不顧法紀,由此可見人物畫中的人物該穿什麼,不該穿什麼,沒有一定規定,只看執筆的畫家安排,指責不畫時裝人物是多餘的。
四、結語
西洋畫法的人物畫,求真、求似,合於實用,大陸文革時期,把藝術作爲政治工具,要爲政治服務,山水、花鳥都禁止,人物畫一枝獨秀,但是人物畫要表揚「勞動模範」、解放軍、政治人物,爲他們畫像,畫不完的「英雄」人物,無疑把藝術擠到牆角推進死胡同。
中國傳統繪畫中寫意有內涵,西洋畫是在寫實重表象,東西方藝術各有自己的藝術體系,繪畫的本質與所用媒材無關,藝術的欣賞只有優劣之分,並無新舊之別。
文化是來自土地、社會、家庭、群體的互動,是人文社會演繹傳承而產生的,豈可以革命手段加以改變?文革所禁之事不久之後竟又恢復了,說明文化不是靠革命得來,更不能被革命隔除掉,這是歷代傳承下來的東西,永遠無法摧毀的。
-- 原文刊於工筆畫學刊41期,2010年7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