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2006年在北京

老爹2006年在北京

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老爹的一篇自序


這是從很多張「紙」中,給找出來的一張「孤單的紙」!不知道是哪裡用的自序?還有老爹的簽名,我先記錄於此。反正,這也是老爹闡述自己理念的一篇好文章。 

 
我從小喜歡畫,讀小學時在天津,鄰居李澤生先生是畫家,常去他家看畫,盧溝橋事變那年小學畢業回北平考中學。家住在中山公園附近,園中常有畫展,每去公園必看畫展,開始喜愛國畫,讀中學時參加了雪廬畫會,跟晏少翔先生學人物畫,高中畢業考取北平藝專。

經過一年以後抗戰勝利,不料臨畢業那年換了校長,國畫課改畫素描,北平的國畫家首先批判,一場 "國畫論戰" 引燃,失望之餘返身投入社會就業。

不久局勢改變,舉家移居台灣,處此陌生環境中,又有重拾畫筆的念頭,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用鉛筆背擬人物畫,搜盡枯腸却也樂在其中,不久故宫遷台文物公開展覽,提高興緻也增進不少領悟。

開放大陸探親,對岸資訊不斷傳來,並且見到大陸國畫家發表的作品,覺得摻入很多西法,與想像有了差矩,不禁茫然。

台灣隨經濟成長,湧起一股創新浪潮,求新求變,只要能變,而且變得愈新奇,就是愈有創意的作品,固守傳統不受歡迎。我不願隨聲附合,再次收起畫筆進入圖書館尋求答案,很想知道 "傳統" 爲何不得人心,注意到對岸的文獻,戴敦邦先生是著名人物畫家,在他的文集《""出來的人物畫》說:
 

很多年輕的中國人物畫家,都有一手過硬的對著模特兒寫生的本領,這是應該稱道的,但也不能不指出,他們中的某些人,却不能默寫成一幅準確的人物畫。 ... 目前一般流行在青年人物畫家中的創作方法,是先完成一幅非常充份詳實的素描畫稿,這種素描畫稿和為西洋畫創作的素描稿沒有甚麼區別,然後再把宣紙蒙上去拷貝,再邊勾墨線邊看素描稿,看看勾勾,勾勾看看,以後的水墨渲染全是根据素描稿上的明暗黑白關係一點一點 "" 出來的 ... 還有一種創作方法,畫家畫每個人物和每個細枝末節,都要把模特兒化好裝,打上燈光, 一個個局部拍下照片,然後再根據照片放大成繪畫。 ...
 

作者最後說了一句沉重的話:
 

若一個中國畫家沒有默寫能力,等於沒有掌握造型的能力,也等於不會畫中國畫。

所謂的黙寫,就是國畫中的背擬,不是看一眼畫一筆。當年國畫教學所教的西洋畫法,人物畫必先有模特兒才能畫,現在只好用西畫往國畫上套。改革開放很多學者畫家舊話重提開始討論筆墨問題,就以人物畫來講,不談筆墨便罷,果然 真的又要重視筆墨恢復傳統了,那些寬袍大袖的人物畫,正是磨煉筆法線描的最佳選擇。
 

那些塵封已久,當年背擬的畫稿,應不應該或値不値得再抖弄出來,想了很久不能決定,進入二十一世紀自己已是風燭殘年,此時精力尙可勉強之際,重新訂正落墨寫成白描,雖然不符 "變法維新" 自然不入時人耳目,但絶非 "" 出來的人物畫,尙可告慰。失誤之處必定難免,惟望給予更多的指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